小街黨委擔使命“垃圾”開出“惠民花”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姚丹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

在嵩明縣小街鎮,美好生活的內涵,是群眾對門前屋後乾淨的要求,對村街小巷整潔的期待,對“垃圾圍村”問題得以解決的企盼。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在嵩明縣委的指導下,從聽取意見到實地走訪,小街鎮黨委及各級黨組織,用雙腳丈量出群眾路線的長度;從質疑、釋疑到支持,堅守為民初心,用責任拓展了群眾路線的寬度;用從垃圾分類的“金點子”到集體經濟的“新路子”,用“公僕之心”印刻下群眾路線的深度。

在黨組織這隻“領頭雁”帶領之下,一場由黨委領頭謀劃、政府強力支持、支部牽頭行動、黨員帶頭髮力、群眾積極參與的“垃圾革命”帶來了“小街之變”,創造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嵩明實踐”,也描繪出“美麗小街”的幸福新畫卷。

一次座談 揪出幸福“攔路虎”

年初,小街鎮舉行一年一度的離退休幹部座談會。

“家裡現代化,垃圾樹上掛;屋外髒亂差,垃圾靠風颳。現在老百姓的日子是好了,但我們的環境衛生還停留在過去,與好日子格格不入,全鎮人民都有意見。”一名老幹部的發言,擊中了鎮黨委領導班子的心。

環境衛生的“痛點”,不是近期才有,要解決,也非朝夕可成。“我們一直在講的‘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守好初心,就要不怕困難,勇於擔當、積極作為,才對得起肩上的這份責任。”小街鎮黨委主要負責人當即表態:剷除環境衛生差這隻“攔路虎”。

很快,小街鎮黨委組織班子成員帶隊走村入戶聽意見、聽呼聲。

“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就是垃圾到處都是,河邊、樹林裡都有,臭氣熏天,處理垃圾基本靠村裡垃圾房的就地焚燒,對我們正常生活和健康都有影響。”在走訪中,村民們都向調研組反映了同樣的問題。

小街鎮共8萬餘人口,每天產生大量垃圾。想改變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環境,絕非一日之功。特別是在農村,環衛設施基礎差、垃圾外運處理成本過高、村民素質參差不齊、集體經濟薄弱等諸多問題客觀存在。該如何入手呢?

一次懇談 碰出解題“金點子”

在鎮黨委班子與積德村的“民情懇談”會上,一位村民提出了從垃圾分類開始做起的建議,讓大家眼前一亮。既可以有效解決垃圾亂扔問題,又可以提高群眾環保意識,垃圾分類正是“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垃圾處理的基礎。

大家紛紛點頭讚許,但是,如何實施垃圾分類?

“大姐,咱們家平常都會產生哪些垃圾啊?都是怎麼處理的?”在一次入戶走訪中,小街鎮副鎮長李雙紅向村民問道。“農村嘛,其實都不存在什麼垃圾。酒瓶、紙箱可以攢起來賣錢,剩菜剩飯餵雞、餵狗,要丟的就只有菜葉、瓜果皮、塑料袋、爛傢俱……”有的能賣錢、有的可堆肥,剩下的才是需要處理的,城市社區通行的垃圾“四分法”,顯然不符合小街實際。

通過不斷實地走訪調查,李雙紅認真研究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還原自己生活的每個細節,提出在農戶家中採取“會爛的”“不會爛的”垃圾分類標準。

初步思路有了,但要想打贏這場“環保戰”,需要廣大群眾全員參與。謀定而後動,鎮村組按照網格化管理原則分片包乾,以黨組織書記、村民組長等為核心群體,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領頭雁”效應,全方位宣傳動員,在黨員群眾中強化“自己產生垃圾自己收集”的觀念。

“會爛的裝在黑色桶裡、不會爛的裝在藍色桶裡,裝滿了拿去倒在外面收集點的大桶裡。”與村幹部入戶宣傳“兩次四分”的垃圾分類法同步,4萬餘隻分類垃圾桶、600餘個垃圾收集點就位,“垃圾日清”制度初步形成。為進一步分揀出有害垃圾,村小組保潔員在各收集點將有害垃圾專門揀出來,小街鎮垃圾分類“兩次四分”法也進一步豐富為“三次六分”法。

垃圾分類了,然後呢?轉運到縣處理運費過高,就地焚燒會汙染大氣,填埋會給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找到一條垃圾處理的出路,成為問題的關鍵點。

兩次考察 黨建結出“惠民果”

“破解‘垃圾圍村’、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嵩明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解題”思路,並初定引進垃圾處理廠項目。

如果項目落地小街,垃圾處理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不過這會對大家的生活造成影響嗎?

“一個‘垃圾’項目,要來做哪樣?”小街鎮黨委擔心的問題,也正是村民們不理解的地方。“眼見為實,我們得去看看。”由鎮班子成員和機關幹部組成的第一個考察組,趕赴安徽金寨縣的海創公司爐排爐焚燒發電廠進行實地考察。

“我們都是負壓密閉控制,產生的汙水處理達標後循環使用,沒有外排。”企業有關負責人的介紹,考察組沒有全信,而是用視頻和圖片記錄下來。參觀結束之後,又“突襲”考察了項目所在的村莊和周邊鄰近的村子。

企業負責人的介紹,得到了一一印證,考察組滿載而歸,回來之後討論分享了考察成果——這樣的項目,可以幹!為進一步打消村民的疑慮,考察組立即著手整理外出考察資料,製作PPT和視頻,入村召集黨員代表、村民代表、村組幹部座談答疑解惑。在鎮黨委主要領導的帶領下,由黨員、村民代表等組成的第二個考察組再次實地考察。“看不見垃圾、聞不到臭味”的垃圾處理廠,讓大家放了心,回村後積極發揮“小喇叭”作用,口口相傳、戶戶相通,飄著咖啡香氣的垃圾處理廠,讓大家對引進項目、改善環境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小街鎮黨委政府的主動爭取下,海螺創業控股有限公司的爐排爐焚燒垃圾發電技術項目落地小街民營經濟園區。

項目落地後,為進一步消除群眾的憂慮,政企聯合,通過信息公開、實地參觀、現場講解演示等方式,增強群眾對垃圾處理項目的科學認知,使廣大群眾成為監督汙染治理的強大力量。善謀發展的村黨組織帶頭人也瞄準商機,秧田、本納克兩個村成立了物業管理公司,在垃圾轉運和環境保潔上做文章,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園區、周邊村垃圾清理轉運、道路保潔服務,預計每年可增加9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民有所需,黨有所應。嵩明縣各級黨組織在“群眾路線”上刻下了鏗鏘足印,黨員群眾齊心協力,將小街鎮“垃圾革命”持續深入推進,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鄉風文明也大有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