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彝寨的幸福時光

高原彝寨的幸福時光

板底彝寨一角


海拔2800餘米的祖安山,是百草坪最高的山峰,是彝族人民心中的聖山。在祖安山下,有一個叫板底的寨子,彝族人口占全社區總人口90%以上。

  “板底百草坪,罩子霧沉沉。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積貧積弱曾是這個村莊留給外界的標籤。五年前,這個610戶2600餘人的村莊人均GDP只有2000餘元;2018年,這個高原彝寨人均GDP已達到5000餘元。

  高原彝寨,正奮力撕下貧窮落後的標籤,像一顆明珠鑲嵌在高原之上,成為遠近聞名的魅力彝鄉。

“山裡的汽車比牛羊多”

  深秋的板底鄉板底社區,綠意還未褪盡。百草坪的風力電機,在藍天白雲下翩躚起舞;草場上的牛羊,在啃食著幸福時光。一條寬敞的油路,從百草坪蜿蜒逶迤到彝寨,不時有汽車疾馳而過。一幢幢雕樑畫棟的彝家小洋樓,洋溢著濃郁的彝族風情元素。

  走近文富祥家,他正在掛滿玉米的小洋樓前翹著腿吸著煙曬著暖陽,享受著愜意的幸福生活。文富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今年70週歲的他見證了彝寨的巨大變遷,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打開的話閘子就停不下來。

  “以前,我家住的是土牆房茅草屋,漏風漏雨不保暖,客人來了家裡連一條小板凳都拿不出來。”文富祥回憶年少時的居住條件,一臉無奈。他家從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杈杈房到70平方米的小平房足足用了40年時間。而2016年板底鄉實施旅遊興鄉戰略,文富祥享受到黨的好政策,不花一分錢就住上150餘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

  文富祥回憶說,以前住著茅草房,吃洋芋坨坨,整個板底鄉直到2012年才有集貿市場。“以前要買點蔬菜水果,要到10公里外的赫章縣媽姑鎮去買,那時不通車路,山路彎彎去趕集,天不亮出去,天黑了才到家,每次都是‘兩頭黑’”。如今有了農貿市場,不但在家門口就可以買菜,還吸引了大批爐山、東風等周邊鄉鎮商販來板底做生意,寨子裡許多村民更是靠租幾間商鋪門面就可以發家致富。

  富裕起來的鄉親們買車買房,文富祥的三個兒子就買了三輛車,他說這個寨子一半以上人家都有小汽車,摩托車更是家家基本上都有。文富祥三個兒子有做生意的,有開大貨車的,有一個在威寧飛機場工地開車,每月工資6000元以上。文富祥和老伴在家開了個小商店,每天毛收入上百元,還享受農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日子過得很是愜意。“現在我們寨子汽車比牛羊還多。”一向以養殖為主的文富祥打趣地說。

  今年國慶節大閱兵,看到壯觀的閱兵儀式,文富祥為祖國的強大感到自豪,他說作為一個和共和國同齡的人,看到這種場景激動得淚流滿面,好幾天心情都沒有平靜。

黨的光輝照彝鄉

  百草坪,當地彝族群眾稱為蘆虹高原,草原綿延數十公里。板底,彝語意為山間的壩子,古樸安詳的彝寨就在群山環抱之中。

  板底是著名彝族舞蹈《阿西里西》的故鄉,也是聲蜚世界的彝族古戲《撮泰吉》的發源地,但千百年來貧窮也使板底“名聲在外”。

  在板底中學教書三十年的李學良,是第一批定居板底的外鄉人。來自畢節七星關區楊家灣的他剛到板底工作的時候,板底還沒有一家餐館,也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髒兮兮的豬屎和牛屎遍地都是,晴天灰塵漫天飛舞,雨天滿地稀泥巴叫人無處下腳。

  板底小學副校長羅振興是板底土生土長的鄉村教師,他說小時候寨子裡家家都很窮,家裡沒什麼值錢的東西,許多人家連吃飯的桌子板凳都沒有。客人來了,好客的彝家主人只有尷尬地說:“凳凳麻哦,地下裹裡(彝語意思為凳子沒有,只有盤坐在地下了)。”(記者 葉啟偉 陳武帥 李玉榮 李歡 文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