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建議對多孩家庭購房免除地價

網易研究局NO.634

作者|梁建章(攜程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黃文政(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最近在2019協同創新高端論壇上,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表示,近幾年中國出生人口斷崖式下降,國家應積極出臺鼓勵生育政策,如“誰要是生五個孩子,要給他免考進北大一個名額,這是給國家做貢獻了”,另有學者也提出了給多孩家庭子女高考加分的類似政策。

如我們之前一再警示,中國出生人口正在進入滑坡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全面二孩實施的第二年,即2017年,出生人口就比上一年減少63萬人,2018年又減少200萬人。考慮到育齡婦女數量減少以及二孩生育堆積效應減弱這兩個因素,可以預料今年出生人會繼續大幅下降。這種斷崖式的下跌趨勢及其未來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已經引發越來越多學者的擔憂。

正如吳必虎教授自己所澄清的那樣,他之所以發出上述言論,與其說是給出一個建議,不如說是表達了對超低生育率的憂慮,並希望社會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大力鼓勵生育。但鼓勵生育的具體政策,必須兼顧效率和公平。高考優惠是零和遊戲,而且小孩因父母的行為而受到不同待遇,也的確有失公平。

要顯著提升生育率,除了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外,實行各種大力鼓勵生育的措施必不可少。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提出過給多孩家庭減免稅負、現金補貼、免費提供託兒所和幼兒園教育等鼓勵生育的措施。從公平性角度,給多孩家庭的父母減稅是公平的,因為他們付出額外的精力和成本,培養出更多未來社會的建設者、納稅者和社保貢獻者,所以社會應該給予相應的補償。

在這裡,我們進一步建議,除了減免所得稅和社保外,還可對多孩家庭買房實行免地價的政策。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數據,2017年土地平均成交價格與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的比值達到0.68。在大城市,地價普遍佔到房價一半以上。如果多孩家庭買房可免除土地價格,那麼購買價格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以下,這將大大減輕多孩家庭的買房負擔。

具體實施上,可以對已經有多孩的家庭買房直接降價,也就是地方政府將相應地價部分從賣地收入中免除,對於買房以後多生的家庭則可以退還地稅部分。免除標準可以視生育率情況靈活調整,比如對於二孩家庭可以部分免除地價。這個政策對提振生育率應該能夠起到一定效果,因為現在制約育齡夫婦生育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房價,這點對大城市的工薪階層尤為明顯。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政府無需拿出真金白銀,只要在低生育率地區多給些用地指標,擴大土地供應就可以了。地方財政收入的損失部分由國家增加用地指標來彌補,只要對於多孩家庭優惠的房源,增加相應的供地指標,就基本不影響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如此,部分多孩家庭新增的購房需求,被新增的土地指標所消化,還有助於平抑整體房價。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增加用地指標,城市有那麼多土地嗎?事實上,即使在中國一線城市,土地資源也不匱乏。比如,上海僅耕地面積有18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現有建設用地的60%。在一線城市發展農業本來就不符合經濟規律,保留大量農業用地毫無意義。將這些土地用於提升生活環境所帶來的使用價值和社會效益,將遠超過用於農業所創造的價值。而且,中國未來會面臨總人口的大幅萎縮,而非耕地不足的風險。還有,由於大城市的人均用地通常小於中小城市,更小於農村,讓願意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能夠在大城市安居樂業,而不是回家鄉去購買或建造一年住不了幾天的房屋,從全國來看會節省土地。

在大城市擴大土地供應,還有一個好處是加速城市化,帶動相關產業。中國經濟現在面臨壓力,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卻是有效需求不足,同時民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突出體現為年輕人在大城市買不起房,生不起娃。

高房價加重了年輕人負擔,抑制生育意願。導致高房價的部分原因,是大城市限制土地供應所造成的。現在增加土地供應,本質上是讓土地政策趨利避害,緩解年輕人的壓力,以更可持續化的方式推動城市化。與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加大基建投入等經濟刺激措施不同的是,免除多孩家庭購房的地價並增加土地供應,會帶來更多的新生人口,能實實在在地提升內需。這樣同時拉動了房地產和生孩子的兩項最大的有效需求,能帶動一大片相關的產業。更重要的是,長遠來看,提高生育率是緩解未來嚴重的人口老化和萎縮危機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總之,提高生育率迫在眉睫。多孩家庭免地價的鼓勵政策,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生育率,還可以拉動房地產、教育等相關產業,從而提振經濟。同時可以增加相應的土地供應,來彌補地方政府的收入,並且平抑房價。所以這是一項多孩家庭、其他家庭、地方政府和國家在短期和長遠都能實現共贏的政策。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精彩推薦】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