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紅旗渠

紅旗渠水從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太行山腰順流而下,唱著歌、跳著舞,歡快地流入林州市市區的黃華河公園。

漫步在紅色的步道上,享受著太行賜予的美的紅利。昔日的臭水溝,如今搖身一變成為集休閒、娛樂、生態體驗於一體的濱河公園,它既是紅旗渠水的延伸,又是“建設山水生態林州”的一個縮影。

我和紅旗渠

黃華河公園遠景 (資料圖)

公園內碧水如鏡,人工島、亭臺、廊橋和步道相映成趣。陽光折射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一群大白鵝在水裡嬉戲;岸上楊柳依依、綠草成茵,競相開放的鮮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市民或倚在長椅上,或帶著孩子游玩,好一幅城在林中、道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和諧畫面。

忽然,南側廣場響起音樂:“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麼響亮……”“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嘹亮的歌聲傳向四方,不知是哪個單位在這裡開展活動。觸景生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也從心靈深處發出這樣的呼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紅旗渠,就沒有新林州。

佇立廊橋,我凝視著湖中幾柱噴湧而起的水花,修建紅旗渠的往事湧上心頭……

紅旗渠的開山炮聲響起時,我才3歲。童年的記憶裡,父輩們修渠像參軍入伍一樣,每年都要輪班奔赴前線。也是從父輩那裡,我小小年紀就知道了大小鐵錘、鋼釺、手鑽、鐵繩、槓子如何使用,希望早日能成為一名石匠,自己也能鍛出帶著線條和雨點的料石來。

我家居住在太行林慮山東南部的柏塔山下,過去山窮、水窮、人更窮,出門需翻山,吃水要越嶺,到南景色村的活水井取水還要排上半天的長隊。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林縣紅旗渠配套工程建設的展開,上學期間,我就隨父輩們參與了開山修渠和架橋鑿洞的勞動。

柏塔山位於北景色、宋老峪兩個自然村的正南方,是紅旗渠水流入兩個村的必經之路。為把渠水引進山村,村裡決定鑿洞引水。1972年10月的一天,柏塔山下紅旗招展,一場開山引水大戰拉開序幕。

我和紅旗渠

剛修建好的紅旗隧洞 (資料圖)

我雖然還是個學生,但節假日總要去參加從洞裡往外推石渣的勞動。讓我最難忘的是當兩個村挖到接口處、露出僅有缸口那麼大的窟窿時,我和幾個年紀小的同伴就在民工們的歡呼聲中最先從狹窄洞口鑽了過去。

經過兩年的晝夜奮戰,隧洞於1974年6月竣工,被命名為紅旗隧洞。隧洞全長500米、寬5.5米、高4.5米,水路兩用,不僅解決了兩個村2270人的飲水問題和1500餘畝土地的灌溉問題,而且讓大汽車鳴著喇叭就開進了山村。

通水通車那天,整個山村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載歌載舞,“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夜晚放映電影,村民們伴隨著紀錄影片《紅旗渠》的主題歌,不約而同地一起高唱《定叫山河換新裝》,高亢的歌聲在山坳間迴盪。

1992年4月,嶺東8個村莊守著可容水100多萬立方米的團結水庫卻無水可蓄,乾旱缺水嚴重。究其原因是團結水庫處於紅旗渠紅英南分乾渠的最末端,而長達1800米的東風洞淤積堵塞,因此渠水無法流入水庫。在吃透實情、制訂好可行的施工方案後,鎮政府決定組織嶺東8個村清淤挖渠。於是,一場清淤挖渠大戰在東風洞兩個洞口和渠洞上方的幾個豎井口擺開了戰場。民工們幹勁十足、揮汗如雨。渠洞兩頭車推人拉,豎井口處轆繩轉動,一車車、一筐筐泥土沙石被清挖出洞。經過20多天的會戰,終於讓紅旗渠渠水順利地流入了乾涸幾年的團結水庫。水庫蓄了水,也大大補充了地下水,從而使幾乎斷流的辛莊河恢復了往日的清水粼波。

紅旗渠是生命渠、幸福渠。在紅旗渠精神的傳承下,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林州市通過“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創業征程四部曲,徹底改變了生存條件,而且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使林州市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載於2019年12月6日《安陽日報》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