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歷史文化名城,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古城

宣化古城,位於河北張家口市,始建於唐信宗文德元年(888年),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動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廢宣府衛所,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由此得名,是京城以西第一座府城,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歷史文化名城。

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歷史文化名城,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古城


宣化為歷代軍事重鎮。有"京師鎖鑰"、'析京屏翰"之稱。《宣化府志》記載:"宣化全境,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屹險幹左,雲中固結於右,群山疊蟑,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明代為九重鎮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和屯兵最多,號稱"九鎮之首"。

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歷史文化名城,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古城


 在宣化城的主軸線上巍然屹立的三座飛甍巍峨、造型瑰麗的古建瑰寶,分別是清遠樓、鎮朔樓和拱極樓。清遠樓又名鐘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是一座重簷多角十字脊歇山頂木結構建築,是宣化的標誌性古建築之一。二樓懸掛明嘉靖十八年鑄八卦銅鐘一口,鍾高2.5米,口徑1.7米,重約萬斤,乃宣府鎮城之鐘,鐘聲宏亮,方圓40華里之內皆可聞其音,樓北的匾額“聲通天籟”四字,確切地形容了鐘聲的遼遠。城臺下券洞與當時之古街道相通,石板地面上留下了20多釐米深的古代車轍,再現了宣化當年南來北往,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歷史文化名城,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古城


鎮朔樓(鼓樓)是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築,始建於明代正統五年(1440),得名於鎮守宣府的總兵官所掛“鎮朔將軍”印,樓身為重簷九脊歇山式瓦頂的木結構樓閣建築,雄偉壯觀,古樸莊嚴。鎮朔樓上還保存著一塊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視塞北,途經宣化時親筆手書的“神京屏翰”大木匾,高2.4米,長6.6米,懸掛於樓上北側,喻意宣化是北京的屏障。

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歷史文化名城,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古城



  明永樂年間,宣化修建了四座城樓、四座角樓,其中的昌平門樓即現在的拱極樓,俗稱的南門樓,系宣化古城防建築的一部分,外有月城、甕城和關城,是宣化城門中僅存的唯一有關城的城樓。2006年國務院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含宣化城牆)合併後稱宣化古城。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古城宣化的下八里村,這些繪於墓室的頂部和牆壁上的壁畫表現的題材達三十多種,有散樂圖、出行圖、天文圖、茶道圖等,反映了遼代的科技、經濟、宗教、文化、藝術各個方面的歷史。壁畫墓群一區為遼代晚期的家族墓地。

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中,明英宗皇帝朱祁鎮被蒙古韃靼瓦刺部太師也先俘獲,傾國之兵50萬人頃刻間全軍覆沒,也先押著朱祁鎮到宣化扣關,一時宣化守軍人心浮動,在此危急時刻,駐守宣化的總兵楊洪、巡撫羅亨信,仗劍坐於南關門中,嚴令“出城者斬”。從而使宣化軍民得以保全。

宣化不僅歷史故事多,而且歷代都有帝王、朝臣來此巡視。秦始皇東巡渤海、漢武帝北征匈奴、唐太宗駕徵突厥都曾到過這裡。北魏和遼代都在宣化建過皇帝行宮。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為谷王,封地就是宣化。明太祖朱元璋和永樂皇帝多次親征北方蒙古部族,在谷王府駐蹕。清康熙皇帝七次徵西、北巡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九次出塞也多次在宣化駐蹕,1746年,他到城南演武廳檢閱清兵,詔書“神京屏翰”巨匾,至今仍懸掛於鎮朔樓上。1900年8月,八國聯軍進逼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走西安,路經宣化,在上谷公所駐蹕三日,並向全國發佈政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