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應盡一切努力不要讓中亞成為俄美分歧的“人質”

【原標題】俄美在中亞:合作的限制與機會


近日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發布一份題為《俄美在中亞:合作的限制與機會》的報告,該報告由國際事務委員會總幹事安德烈•科爾圖諾夫和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關係學院歐洲、俄羅斯與歐亞研究所(IERES)教授瑪琳•拉魯埃爾(Marlene Laruelle)聯合主編。現將該報告梗概和結論譯出,供參考。


專家:應盡一切努力不要讓中亞成為俄美分歧的“人質”


◆◆◆ 報告梗概 ◆◆◆

◆中亞是一個相對“平靜”的地區,俄美兩國在中亞具有有限的但並非不重要的合作機會,無論是雙邊還是多邊形式的合作。


◆作為建設性合作的第一步,兩國應停止在中亞地區將對方視為對手。兩國在該地區的對抗無論對莫斯科、華盛頓還是中亞地區,都是零和遊戲。


◆關於俄美兩國在任何特定領域進行合作的建議,均應以三邊或多邊形式提出,由中亞有關國家(或有關國家)參與並在其直接控制下進行。


◆俄美關係對中亞非常重要,但不應認為俄美關係具有決定意義,因為在該地區還有許多其他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例如中國)和地區大國。


◆俄羅斯和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不同。從經濟和安全保障角度看,美國屬於該地區的二線國家,俄羅斯屬於一線國家,中國則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


◆對俄羅斯和美國來說,中亞的重要性存在巨大差異(對莫斯科而言,該地區具有更大的戰略意義),即便在持有相似立場的問題上,兩國的合作也十分困難。


◆俄羅斯和美國對中亞威脅問題的看法存在分歧,這直接影響其中亞政策的形成及合作方式。


◆莫斯科和華盛頓在中亞許多問題上相互對抗,其中一些分歧僅具有象徵意義,對現實沒有影響,而另外一些分歧則影響決策。


◆打擊恐怖主義是經常提及的潛在合作領域。兩國之間雖然存在共同利益,但在反恐行動中進行真正的合作,則意味著要交換秘密情報,在當前互不信任的氣氛中,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合作只限於專家討論和經驗交流層面。俄羅斯和美國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根源、特性和驅動力存在不同看法,這使兩國的反恐合作複雜化。兩國都懷疑對方至少是間接地支持某些激進組織,這使兩國在具體合作之外難以協調行動。


◆打擊非法跨境毒品販運是兩國在中亞進行合作的另一個潛在領域。但兩國在阿富汗問題上互不信任,且各自的優先任務具有不對稱性,這阻礙兩國在該領域的合作。


◆俄美兩國之間不僅高度不信任,而且彼此懷有敵意。兩國在非軍事領域的合作可使兩國受益,其中包括太空開發、民事安全、在農村地區創造就業機會和建立發展人力資本的機制、交流社會治理經驗。


◆考慮到當前惡化的俄美關係,應更積極用好兩國在中亞的合作機會。這種合作的技術性越強,政治性越低,兩國和中亞地區獲益越大。旨在加強地區安全和地區發展的小型象徵性合作項目都會成為很大的成就,可顯現出兩國在中亞的合作不必然成為零和遊戲。

專家:應盡一切努力不要讓中亞成為俄美分歧的“人質”


◆◆◆ 結 論 ◆◆◆

俄美兩國在中亞作為建設性合作的第一步,應停止將對方視為對手。兩國在中亞的對立無論對莫斯科、華盛頓還是中亞地區,都是零和遊戲。由於當前俄美關係惡劣,兩國應用好在中亞地區進行合作的機會。堅持這樣的態度和立場,有助於保護合作關係,使其不至於成為制裁和反制裁對抗中進行討價還價的籌碼。無論多麼困難,都應盡一切努力確保莫斯科和華盛頓在中亞的合作不會成為他們在伊朗和敘利亞問題上分歧的“人質”。

在現階段,俄羅斯與美國在中亞地區進行“大交易”似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可取的。對俄美在中亞確立共同“行為準則”的討論,或就“民主”“穩定”等問題尋求共識,都是沒有意義的。不要寄希望於“自上而下的突破”,應將重點放在自下而上的倡議上。旨在加強地區安全和發展的小型象徵性合作項目都會成為很大的成就,可證明俄美在中亞的合作不必然是零和遊戲。

這就是應將俄美合作的重點放在環境保護、醫療保健、人力資本開發等方面的原因,這些領域的合作不會引起特別的分歧。兩國之間合作的技術性越強、政治性越低,則兩國和整個地區獲益越大。兩國的合作能力通過類似的考驗後,就可開始轉向更敏感的領域和政治性更強的領域了,比如教育、社會的現代化和城市環境發展等。

兩國都應更加重視多邊合作。在許多情況下,突破純雙邊形式並與第三方(歐盟、中國、國際和地區發展機制)進行合作,會更容易、更有效。多邊形式可能難以形成,在運作中也會出現更多困難,但經驗表明,多邊合作倡議將增強合作的穩定性(北極理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當前困難條件下,許多官方溝通渠道已被凍結,應充分用好二軌外交機制,特別是要加強專家層面的互動。近年來俄羅斯許多研究機構都傾向於不讓美國同行參與與中亞有關的項目,美國也不想用“俄羅斯之眼”來看待中亞。雙方似乎都應該認識到,對俄美兩國的中亞政策進行比較分析,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