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挑重任,一心謀發展——賀蘭縣駐村第一書記蘇建河

說起蘇建河,群眾常用“蘇書記”來稱呼。這是蘇書記來村上建的,這是蘇書記爭取資金修建的,蘇書記今天為黨員過生日了,給蘇書記把困難說一下......一件件事情總是和蘇書記的稱謂連在一起,言語之間傾入了一份尊重,一份認可。

兩年駐村時間,蘇建河經歷兩次調整,從南梁臺子鐵東村到習崗鎮沙渠村,雖然村情不同,但都是縣委確定的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面對困難,他主動扛起重任,一心撲在村上,發展村集體產業、抓黨員黨性教育、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群眾的褒獎。

消除“空殼村”

初到鐵東村,村子人口多,底子薄,1335戶5397人的移民村,由於缺少支撐產業,村集體收入1萬元,連續幾年被列為“空殼村”,這些現狀讓蘇建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幫助村上謀劃產業成了他心裡的一件大事。

發展供港蔬菜種植,組織勞務輸出,集約化養殖肉牛,蘇建河說著自己的想法,論證著每一個產業的可行性,卻被一一否定了,投資大,見效慢,風險大,這些現實問題讓他一時陷入困境,也讓他更加清醒認識到,只有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才是發家之道。

铁肩挑重任,一心谋发展——贺兰县驻村第一书记苏建河

方向明確了,出路在哪裡?成了他天天琢磨的事。蘇建河走社入戶向群眾請教,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個別群眾梅花鹿養殖效益好,加上寧夏茸源公司集中購買,讓他眼前一亮。經過了解,梅花鹿養殖技術簡單,日常養殖成本較低,鹿產品附加值高,銷路有保證,這讓蘇建河極為興奮,說幹就幹,他迅速拿出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規劃,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幹部的贊同,時任黨支部書記王衛軍帶頭行動,憑藉著自己的魄力和人脈,帶領村幹部一起行動,鐵東村發展養殖梅花鹿產業之路由此開始。

想法成熟了,落實成為關鍵,梅花鹿的資金從哪裡來,建設梅花鹿產業園建設土地怎麼辦,鹿產品銷路和價格怎麼樣,一件件困難事擺在了面前。

“我們幫助你銷售,只要銷路好,我們心裡才踏實,才會放開膽子去發展梅花鹿養殖產業”。蘇建河把突破點放在了銷路上,與寧夏茸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以茸源公司為養殖供應基地,建立鐵東村梅花鹿產品展廳,讓更多的人購買鹿產品,從而佔領銷售渠道。雖然鹿產品藥用價值高,但是價格昂貴,村幹部積極行動,通過熟人介紹、網絡推銷、展會推介的方式,鹿產品一路走俏,這讓蘇建河吃下了定心丸,決心和村幹部們一起發展梅花鹿產業。

“我們跑了五六個部門才把建設用地指標批了下來,村後面30畝土地可以建設梅花鹿園區了”,說著這一消息,村幹部們個個興奮不已,建設用地是基礎要素,沒有土地基礎,一切都會化作泡影,雖然村集體有一定的用地,但是土地性質爭議較大,蘇建河親自跑縣上土地、審批和建設部門,連續幾週週轉在村上和縣上,經過多方商定,土地性質最終確定了下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具備了土地和銷路基礎,資金成了關鍵,蘇建河再次拿著村集體發展規劃跑資金,“能不能從農業項目方面支持一點,可不可以用扶貧資金幫扶一下”,每到一個部門,蘇建河論證著村集體規劃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但缺少項目支持,很多部門愛莫能助,一時陷入無助之中。正當一籌莫展之時,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定了6個名額,這讓蘇建河看到了希望,因為土地、銷路、運營基礎工作準備就緒,梅花鹿產業謀劃全面,風險防控措施得當,銷路相對看好,得到了縣委組織部和財政局的認可,堅冰一打開,一河水全開了。有了200萬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支持,鐵東村建成了三座100米長的養殖大棚,購買110多頭梅花鹿,可愛伶俐的梅花鹿“住進”了村部大院,撞開了鐵東村的致富大門,2018年鐵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13萬元,一度認定的“空殼村”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走出了一條梅花鹿特色養殖之路。

“一人一檔”抓提升,面對黨員人數多,學歷層次較低,流動黨員多的現狀,他連續一個月時間,放棄節假日,錯開黨員農忙時節,走家入戶,面對面與黨員談心談話,把110多名黨員的基本信息全部整理了出來,厚厚的筆記本寫滿了黨員的信息,一名黨員建立一本信息臺賬,根據每個黨員的學歷、年齡、工作性質,建立一人一檔,一人一策的教育方式,做到因人施策,110多名黨員有了個性化的教育套餐,鐵東村典型做法成了銀川市提升黨員黨性教育的先進村,多次在全市優秀村書記培訓班上介紹先進經驗。

“老書記”擔負新使命

正當蘇建河工作幹得風生水起之時,新的崗位任命下發了,在鐵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有思路,抓黨員教育有亮點,蘇建河的工作得到了組織認可,但讓他放不下仍然是鐵東村梅花鹿產業剛剛起步,產業園基本配套設施有待繼續完善,鹿產品仍需進一步加工提升,以心換心,蘇建河的努力讓村上幹部多了一份牽掛,時任黨支部書記王衛軍得知蘇建河調整,一晚上沒有睡好覺,在他們心裡一名優秀的第一書記是黨支部的財富,更是群眾的財富。

铁肩挑重任,一心谋发展——贺兰县驻村第一书记苏建河

這名有經驗的“老書記”,卻要擔負新使命,蘇建河成了沙渠村第一書記,沙渠村歷史遺留問題嚴重,原村班子違法被“連鍋端”,新班子缺額嚴重,黨員人心渙散,村級矛盾重重,成了縣委重點關注的村,專門成立縣委整頓工作組進駐整頓,蘇建河臨危受命,到村任職不久後又被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雙重的身份,讓蘇建河工作多了一份壓力,多了一份責任,多了一份使命。

初到沙渠村,黨員開會沒人來,開會頂撞村幹部,肆意擾亂會場,私底下拉幫結派,過去的遺留問題都衝他要答案,這讓蘇建河駐村工作舉步維艱,他深知支部工作缺少黨員支持,一切工作就缺少了基礎,要把工作幹好,首在立規矩、抓制度、聚人心。

以心換心。蘇建河是這麼講的,也是這麼做的,針對黨員無故不到會不請假的情況,他主動走進黨員,談心談話,虛心聽取黨員的意見,詢問黨員的困難,一對一幫扶,他將黨員反映的班子問題13條,村幹部個人的11條,梳理成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將整改情況及時通知給黨員,將整改不了的問題,也及時通知給黨員,說明未整改原因,雖然是一件件小事,讓黨員意識到自己的意見得到重視,逐步打消了黨員的牴觸情緒。

“過去黨員開會,一個都叫不來,來了也沒心思,動不動就和村幹部吵起來了,蘇書記來了,現在開會人基本都能來,除了出去幹活的”,老黨員趙連謀說起這一變化,不由得感嘆,作為黨員一份子,深感樹立支部威信不容易,儘管他快70歲了,積極帶頭參加支部各項活動,成了黨員效仿的榜樣。

這一變化,讓蘇建河逐漸明白,黨員雖然有積怨,但主動去做他們的工作,黨員心裡有桿秤。他組織黨員參觀雷鋒館、五七幹校、集體唱紅歌活動、觀看紅色電影、參加志願活動,一系列的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從未走出去接受教育的黨員切身體會到實踐教育的意義,第一次慶祝“政治生日”的老黨員熱淚盈眶,第一次收到村支部學習禮包的孤寡老人興奮不已,這一切讓黨員的心更近了,黨支部與黨員的關係更親了。

制度管人。蘇建河以班子建設為抓手,嚴格按照流程補齊缺額班子成員,把一切程序都運行在陽光下,讓每一名黨員知曉情況,嚴格落實每週例會制度;嚴肅工作紀律,凡是無故不參加會議的進行實名通報批評;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圍繞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召開支委會30次,黨員大會16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12次,運用學習強國、黨員微信群等平臺,學習貫徹黨的政治理論,建立一人一檔檔案、送學上門、補黨課等多種形式,黨員自由散漫、紀律意識差問題得到顯著改善,黨員黨性意識逐步增強。

為民辦事。剛到村上,蘇建河每天都要接待群眾反映的問題,孩子上學難,觀音廟噪音擾民、電梯故障、小區路面破損、單元進戶門鎖子損壞、小區停水,每件事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蘇建河深知,只有把群眾的問題全力辦,群眾才會相信你,才會跟著你。

“蘇書記,我們小區內路面坑坑窪窪,下雨積水,平時走路穿個高跟鞋都走不成,看能不能修一下”,在黨員大會徵求意見時,楊巧麗向蘇建河指出了小區的路面的問題,略顯為難。

“我也看到路面確實不平整,我們會爭取資金,把路面修整好的,讓大人小孩走路都安全”,蘇建河向黨員做出了承諾。

“我們爭取到為民服務發展專項資金項目25萬,在現有的破損路面上鋪瀝青,再把路邊的道牙子,破損陳舊的井蓋子收拾了”,話音剛落,黨員鼓起熱烈掌聲,和楊巧麗一樣,黨員們都沒有想到自己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落實,不到一個月小區路面修整如新。

“只要群眾反映問題,蘇書記就第一時間帶著我們去調查核實,就想辦法解決,把群眾的問題很當回事”,村主任史學仁說著變化一臉高興。不到半年時間,沙渠村群眾反映的下水堵塞、樓道單元燈不亮了、垃圾桶髒亂、門口供暖水井進水、落水管脫落等均得到了解決,獲得了群眾的認可。

“真是太好了,以前小區亂糟糟的,好多家房頂上養鴿子吵得很,現在沒有了,小區垃圾沒有了,垃圾箱隨處都有,路也平整了”,看著這一切新的變化,69歲的老黨員李玉海非常滿意,和他在一起的老黨員,談論最多的是村上的新變化。

蘇建河帶領班子成員,主動抓創城工作,組建成立沙渠村志願服務隊,每週至少組織一次環境綜合整治志願服務,通過開展白色垃圾清理、“牛皮癬”清除、不文明行為勸導以及公共設施、綠化維護等工作;每天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組織班子成員、志願者對小區流動人口進行入戶摸排,共走訪1798戶,登記信息3426人;組建小區義務巡邏隊,每週至少3次組織志願者開展小區、樓棟安全維護義務巡邏;建立“兩委”劃片管理制度,班子成員各負責9棟樓,成為名副其實的樓管員,建立群眾微信群,第一時間聽取群眾反映的問題,每週召開專題會議討論解決,群眾反映的樓房落水管損壞、環境髒亂差、樓棟停水、供暖地溝遭水淹、路燈不亮、電動車充電、沙渠廟噪音擾民等問題迅速化解,群眾的愁事、難事、煩心事得到了解決,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警察到駐村第一書記、村書記,蘇建河撲下身子沉入基層,努力做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真正為老百姓辦點實事是他堅守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