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是一片神秘之地,這裡既有浩瀚沙漠也有低山丘陵;既有葳蕤叢生,又有碧波盪漾。這裡有國內獨一無二的蘇武山,為當年蘇武牧羊地方,又有亞洲最大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這裡有西部保存最完整地主莊園,這裡是鑲嵌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的一顆明珠。這裡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與大漠文化,讓來這觀光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這座小城面積不大,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的一個縣,名為民勤縣。民勤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東西長206公里,南北寬156公里,全境人口30萬人。

民勤縣歷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以前,這裡創造了“沙井文化”。西漢武帝時,在縣境置武威縣、宣威縣,後又置武威郡。中華民國17年(1928),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得名民勤,素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美稱。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來到民勤認識民勤,緣於最近對武威市的一次走訪。民勤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此地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車行民勤,滿眼都是黃沙,路邊車中不斷閃現眼前的,是當地民勤人用草方格治沙的情景。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民勤的荒漠有多少,據稱,最為嚴重時期,荒漠化面積佔土地面積的94%,號稱“第二個羅布泊”。看到周邊漫天黃沙,一下讓人想到這裡的人們在風沙圍攻之中頑強地世世代代居住下來,一定有著如其名的“勤勞”故事。而在民勤人百年來與沙鬥在沙漠中求生存的過程中,由此也誕生了民勤境內出現的世界罕見沙漠水庫。

沒人理解當年的民勤人,是如何破天荒地死活要在沙漠中挖出一個水庫來。只有民勤人自己明白,要生存活下來,就得有豁出去的想法。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抵達民勤縣時,被當地人帶領先是前往民勤老虎口治沙林,然後前往民勤人在沙漠裡挖出的紅崖山水庫。如果沒走進民勤沙漠,不得不承認,這水庫就是一蓄水的普通水庫,意義與全國各地水庫沒什麼不同。

而聽完當地人講解,突然被眼前這片壯闊的碧藍水域所深深震撼,這水庫可不是一般水庫,它可是當年25萬甘肅民勤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而後,從1958開始直至1998年曆時40年才完全修好的紅崖山水庫,從沙漠之中應運而生,也成為中國西北地區建造時間最長的一座水庫。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這座地處海拔1750米的民勤紅崖山水庫,水庫面積30平方公里,設計庫容1.2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3400平方公里。紅崖山水庫的建成,滋養了當年25萬民勤人六十多萬畝耕地,使沙漠之地的民勤人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眼前的這處房子,為紅崖山水庫大壩瞭望臺,樓上二樓有當年民勤人如何修建這座水庫的資料史館,可惜我們去的不是時候沒有開館,一行人只能在徐徐風中感受這片水域的遼闊,傾聽當地人講述當年修建紅崖山水庫時的那些往事。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這麼大的水庫,只有西面依紅崖山而建,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築,又修建於沙漠中,當年,可是自然災害時期,生活困難,設備簡陋,生產技術有限,這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極其罕見工程,連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不敢想,可民勤人做到了,只有老民勤人知道當年修這座水庫時有多難。

他們說,當年硬是把一個血氣方剛的20歲小夥熬成了頭髮斑白的60多歲老頭,這座水庫才完全落成。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沿著壩堤走,空氣清新,想靠近它,發現水庫邊掛有“庫區水深,珍惜生命”“請不要汙染庫區水源,讓水庫永葆碧波盪漾”的醒目標牌。看得出,民勤人對它的情感,有如生命一樣珍貴。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站在大壩上,看碧波萬頃,水波粼粼,眾鳥嬉戲,是一幅“大漠環綠水青山映碧波”的場景,這時有種錯覺,彷彿身臨江南,倒是忘了置身於沙漠之鄉。很難想象,當年這裡曾是一片沙漠之地。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為了讓我們看到紅崖山水庫帶來的環境改善,我們又驅車來到水庫岸邊。這裡大片沙地中成長起來的樹木,身形宛如一個滄桑老人的臉佈滿褶皺,顯示著它的頑強不屈。這是紅崖山水庫形成的一種特有沙鄉文化,也是人定勝天的自然奇蹟。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紅崖山水庫的建成,使沙漠之地的民勤人生活及環境得到很大改善。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政府批准民勤縣退出貧困縣;2019年9月20日,民勤縣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在湖邊遇到沙漠裡特有的一種沙棗,像北方山區裡的小野棗,有大有小。沙棗又名香柳、銀柳、七里香,是民勤普遍栽種的防沙擋沙耐鹽鹼的一種樹種。據說它開花時特別香,數里外全是它的芳香味道,說得大家好向往。

從樹上摘個嚐嚐由於還不熟,吃在嘴裡宛如吃了一口細沙,半天張不開嘴,沙裡的棗入口像沙,太神奇了。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民勤縣沙棗資源非常豐富,有人工沙棗林7萬畝年產沙棗量可達20000噸,當地人用它來做沙棗饃饃,說家家戶戶都會做非常好吃,聽得哈喇子都快流出來了。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紅崖山水庫給民勤人生產生活帶來改善,但當地人卻道出另一種實情,稱當年修建水庫時並不是人人都贊同,而60年過去了,關於在沙漠地到底該不該"修"水庫,直到現在還有爭議。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反對興修水庫的一方認為,第一,民勤屬乾旱區,再大的洪水也不會造成災害,一旦截流,將造成下游缺水,甚至產生更大沙化;第二,紅崖山水庫周邊的生態系統,修水庫後會遭到破壞。

有人總結水庫修完後對生態的影響為青土湖迅速乾涸、當地土壤鹽鹼化、土壤沙化、沙塵暴現象嚴重。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而在當時“以糧為綱,糧食生產才是硬道理”的時代背景下,面臨的是乾旱的20多萬民勤人要生存要吃飯,在爭議中,最終紅崖山水庫還是修起來了。

世界罕見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成甘肅25萬人生命之源

關於紅崖山水庫的“是與非”,時間大概是最好的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