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有關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討論在網絡上汗牛充棟,主要是因為我國唯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現存最偉大的物理學泰斗楊振寧老先生反對中國投資建造,老先生的學識廣博,對物理學的認識也非常深刻,這一點相信沒有人可以質疑。但作為一介普通吃瓜群眾,我也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下內容不涉及科學知識,只是感想而已,還請圍觀群眾輕拍。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老先生的核心論點在於——目前看來物理學可能很難在對撞機實驗上有所突破了,應當把花費的巨資投入到其它領域中去。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那麼——其它國家走過的路我們再走一遍就沒有意義了嗎?

基礎科學沒有秘密

首先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前沿的基礎科學突破一般都會直接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上,也就是說這根本不是一個秘密。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因為同一個領域往往有很多人在競爭,如果不快一點發表出來就可能會被別人領先

。就算是天才如愛因斯坦在尋找廣義相對論的公式時依然有人與他競速(戴維·希爾伯特——著名數學家),他可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物理世界的神人啊,更何況其他科學家呢?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那麼這些科學突破既然沒有保密功能,也就是說所有人都可以享用其成果嘍?為什麼那些發達國家還要投入大量經費研究呢?特別是歐洲諸國,明明遠沒有世界爭霸的能力,都各自為營相互牽制,又為何要大量投入精力研究基礎科學呢?

一個納粹的故事

這就要從很久以前的那次重大事件說起了,人類熱武器的一次飛躍式進化——核武器的誕生。

核裂變是由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和他的助手F.斯特拉斯曼於1938年發現的,雖然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的原理——重核裂變會釋放能量,但是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價值。而哈恩很顯然並不是一個心懷天下的俠之大者,他向納粹政府提議用原子能製造強力的炸彈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當然,哈恩可以說是非常聰明的,在納粹德國失敗後他也沒有被掰倒,而是順利洗白。不僅獲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獎,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和平獎,但是當時納粹國內可以扛起這項研究的非他莫屬。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那為什麼最後德國也沒有造出核武器力挽狂瀾呢?因為納粹的種族迫害政策讓大量猶太裔科學家逃離德國加入美國,不僅透露了德國正在研究核武器的事實,還聯名寫信給總統羅斯福要求趕在德國之前研究出原子彈

。德國受制於多方壓力,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才的流失,所以雖然成功走出了第一步,依然落後了。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德國率先開展原子彈的研究,還是最終沒有成功研製的結局,都與人才密不可分。而沒有基礎研究的投入,又如何在這一領域培養人才呢?如果沒有大量的前沿科學人才,當這個領域再次出現重大突破時,我們是不是還會掉隊呢?

天命所歸是大國

中國在近二百年的科學研究中幾乎沒有任何貢獻。完全地掉隊了,經過中國人民不懈地奮鬥,終於我們又回到了世界主流國家的舞臺。雖然我們在工程學上已經做的相當不錯了,但基礎科學的研究方面依舊非常薄弱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這很正常,就像楊老先生說的一樣,基礎科學再想要突破實在太難,加上本身不能帶來直接的收益,看上去是一門穩賠不賺的生意。

但是就像我在一開始說的那樣,為什麼老牌強國依然在不斷地投入基礎科學的研究呢?他們不知道這些成果“開拓困難”且“變現不易”嗎?當然知道了,一個好的資本家從來不會是一個偉大的慈善家,而科研的支持者從來都是大資本力量。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所以,很明顯綜合各種維度來計算,基礎科研的投入是一定存在可觀收益的。

為什麼楊老先生會著力反對呢?我想可能還是因為他生長的那個時代,那個祖國積貧積弱,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還是希望“好鋼用在刀刃上”,能將祖國的財富投入到切實可見的項目中去。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當然,如果中國只是想做一個第三世界的領導者,大可不必如此“揮霍”金錢。但我們都知道也都相信著,未來的中國有一個必須要達成的使命——

大致恢復秦漢以來千年間的世界秩序。這樣的國家很顯然有必要,也有能力再次於各大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除非甘於平凡,但顯然不是中國——要不要造大型對撞機?

“即使身陷溝渠,也要仰望星空”,更何況一個已經從溝渠中爬出來的東方巨人呢

我是酋知魚,一個不會水稿的科學創作者,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