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洛克菲勒對中國人而言,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曾經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去世時留下了相當於今天3000億美元的資產。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身價,連他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晚年的洛克菲勒,留給世人一副大慈善家的形象。他四處捐錢,又是辦學校,又是建醫院。芝加哥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就是他創辦的,北京的協和醫院也是他投資的。除此以外,洛克菲勒還大力資助文化事業,他和他的家族,為近代中國的醫療、文化和教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洛克菲勒在他的本國一度名聲不佳。美國人曾給他描繪了這樣一幅漫畫,在畫中,洛克菲勒頭頂巨大而笨重的皇冠,儼然君主在世。只不過,美國人把他畫成這樣,不是為了歌頌這位世界首富,而是為了醜化他。

洛克菲勒究竟得罪了誰,為何美國人會如此痛恨他呢?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美國人諷刺洛克菲勒的漫畫

1/6 美國的石油開發熱

洛克菲勒是一名天生的商人,早年的他在一家企業做記賬員。年僅二十歲就跟人合夥開了第一家公司,主要從事農產品貿易。

時值19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談論最多的話題,除了南北戰爭,還有一件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石油。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美國於19世紀50年代末發現了石油,作為工業社會最重要的能源,人們很快就發現了石油的價值。短短几年時間,全美就掀起了一股石油開採熱潮,當時美國的石油,幾乎全部集中在賓夕法尼亞西部。

人們對石油的熱情已到了瘋狂的地步。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來到賓夕法尼亞,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馬車伕、農民、銀行職員、鄉村教師······有人甚至僅僅依靠一把鏟子,就想從地裡挖出石油,只為從中大發一筆。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然而,無論多麼賺錢的生意,一旦吸引了無數玩家參與,它的利潤空間就會被迅速地侵蝕,結果就是,市場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石油價格急劇下跌。

1860年,賓夕法尼亞的石油產量僅僅為45萬桶,短短兩年後就上升到300萬桶。隨著產量攀升,石油價格則一路下跌。1861年,美國的油價為每桶10美元,僅僅半年後就跌至0.5美元,到年底就只有0.1美元了。

此時的石油市場處於野蠻生長階段,成千上萬家小企業在此爭相競逐,很快將市場變成了一片紅海。

充分競爭的另一個結果,是價格的大幅波動。1862年以後,石油價格再次回升。到了1863年年中,每桶石油上漲至7.25美元。然而好景不長,從1865年起,石油價格又開始下跌,到了70年代初,美國的油價僅為每桶0.48美元。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為何石油價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波動?原因很簡單,石油市場是高度分散的,當價格上漲時,就有更多的玩家加入進來,把價格壓低,直到無利可圖,迫使大量的玩家退出市場。待供應者減少之後,石油價格又再次上漲·····

到了十九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煉油量已達到國內需求量的3倍,石油不僅不賺錢,反而成了虧本的買賣。所以,此時的石油行業一片蕭條,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商人,你絕不會相信這個行業還能賺錢。這正是洛克菲勒了不起的地方,因為他看到了機會。

2/6 標準石油的誕生

洛克菲勒涉足石油行業不算晚。早在1862年,他的公司就開始經營石油業務,主要從事煉製和銷售。到了1865年,洛克菲勒的公司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煉油企業。

與那些只想大賺一筆的石油開採者不同,洛克菲勒從入場之初就明白,任何行業裡最賺錢的,肯定是那些技術含量高,資本投入比較大的環節。所以,他把煉油作為進軍石油領域的切入點。如此一來,他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上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24歲那年,洛克菲勒認識了一位名叫安德魯斯的發明家,安德魯斯掌握了一種用硫酸提煉煤油的方法,煤油是當時美國最主要的照明能源。後來,洛克菲勒花大價錢把合夥人趕出了公司,把企業徹底變成一家石油公司。

1870年,洛克菲勒在原公司基礎上,與其他五位合夥人成立了一家新企業,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標準石油公司。所謂“標準”的含義是:洛克菲勒要為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石油行業樹立標杆,向消費者提供優質廉價的油品,並改變石油行業質量參差不齊,價格起伏不定的狀況。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標準石油成立時,就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10%,這樣的規模使洛克菲勒有足夠的資金,大力提高煉油技術。他花費巨資,購買最新的煉油設施,採用最先進的製造工業,並高薪聘請行業專家與能工巧匠,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作為那個時代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洛克菲勒懂得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利益最大化。標準石油公司購買了大量的低品質石油,這些石油價格便宜,但是提煉的價值不高,至少在當時很多人是這麼認為的。

不過,隨著煉油工藝的進步,以及回收石油殘渣技術的發明,原油的利用率大大增加。當時的標準石油公司,已經能夠從原油中提煉出高達300多種副產品,這其中,包括不同純度的汽油,以及鋪馬路用的瀝青,還有老百姓日常使用的蠟燭和凡士林。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除此以外,洛克菲勒還低價買入大片未開墾的土地,用它們投資設廠或者建造碼頭。在當時的美國,哪裡有重工業,哪裡就能發展起相應的交通、居住與各種配套設施。所以,洛克菲勒的公司在持續擴張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地價,使之在三十幾年時間裡上漲了50倍。

故事說到這,洛克菲勒給人的印象,是一位深謀遠慮,精打細算,對產品質量有著嚴格要求的優秀商人。那麼,標準石油公司是如何在後來成為眾矢之的的呢?

3/6 締造石油托拉斯

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標準石油公司成立十年不到,洛克菲勒就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1882年1月,洛克菲勒等人簽訂了《標準石油托拉斯協議》,一個超級石油帝國就此誕生。

這個帝國包括14家完全控股公司,以及21家部分控股公司。為此,洛克菲勒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理事會,管理托拉斯的日常運營。標準石油托拉斯總共發行了70萬股股票,洛克菲勒擁有其中的19.17萬股。

這個石油帝國是如何建成的?是洛克菲勒通過一系列精心籌劃的手段,把競爭者逐一剔除出去的結果。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漫畫:被巨頭控制的國會

對於當時的石油行業,運輸的成本非常高。而石油主要是通過鐵路運輸的,誰家的規模大,誰就能從鐵路公司那裡獲得更大的折扣。

標準石油公司已經獲得了不小的折扣,但洛克菲勒認為還不夠。他想通過鐵路公司,完成對競爭對手的打壓。具體是怎麼做的呢?洛克菲勒想出了一個獨特的法子。

他對鐵路公司說,如果你們運競爭對手的石油,比如把它們運到紐約,下次你們還想運我們的石油,你就得付給我們一筆費用,否則咱們就不合作了。

洛克菲勒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鐵路公司不會在乎這筆費用,因為他們可以將它轉嫁給消費者。結果要麼讓競爭對手的油品失去競爭力,要麼迫使鐵路公司只運輸標準石油公司的產品。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洛克菲勒有那麼大的底氣?除了標準石油公司的產量大,鐵路公司難以拒絕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洛克菲勒還有其他的運輸方式,比如通過石油管道。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要知道,石油管道在當時可謂是新技術。雖然前期投入比較高,可一旦投入使用,就能迅速形成規模經濟。管道的出現使得石油公司擺脫了對鐵路運輸的依賴,並間接導致了鐵路行業的重新洗牌。

這還不是標準石油公司最厲害的策略,它真正被人詬病的,是對市場的掠奪性定價。以這種方式,洛克菲勒消滅了他的競爭對手。

這種策略的操作手法看似簡單粗暴。如果洛克菲勒想拿下某家公司,他先是向對方提出收購意向。按照洛克菲勒自己的說法,談判是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進行的。

然而,一旦對方拒絕收購,洛克菲勒就毫不客氣,他會以削價的方式,以遠遠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出售自己的油品。如果對方也打起價格戰,則註定會輸得一敗塗地。因為標準石油公司能夠憑藉其資金與規模優勢,和任何對手耗到底,直到把人家拖垮為止。所以,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

4/6 掠奪性定價

憑藉強大的製造和運輸能力,標準石油公司也讓上游的供應商苦不堪言。洛克菲勒通常以極低的價格買入原油,使供應商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的餘地,他們的利潤被壓榨殆盡。

供應商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共同出資,建立了一條長距離的輸油管道。想繞過標準石油公司來輸送原油。然而,洛克菲勒的反應也很及時。他在石油開採地和所有煉油廠之間建立了輸油管道,這樣就等於建立了一個密集的輸油網絡,如此一來,供應商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1885年後,標準石油公司開始對石油產業進行全方位的兼併整合,他開始進軍石油開採,大量購買石油生產權。面對這位超級玩家的進入,上游市場頓時哀鴻遍野。80年代中期,標準石油控制了84%的美國石油零售市場,90%的美國蠟油出口市場,以及全世界超過1/4的煤油供應。

然而,就在標準石油公司步入巔峰之時,市場與社會輿論也開始對其發起挑戰。

1881年,美國《大西洋月刊》刊登了一位作者的文章,對洛克菲勒和他的標準石油公司進行了猛烈抨擊。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石油供應商就已經藉助法律武器指控標準石油,認為其涉嫌妨礙市場競爭。隨後,以標準石油為首的托拉斯集團,成了美國民眾關注的對象。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其實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大企業的兼併整合在美國司空見慣。從90年代末到20世紀初,美國總共有234個資產總額達60億美元的托拉斯。這些托拉斯的存在,給公眾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人們普遍認為,托拉斯會通過限制產量來提高價格,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與此同時,托拉斯還能憑藉壟斷勢力降低工人的工資,使他們處於貧困的邊緣。而標準石油公司更是首當其衝,成為媒體和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與媒體和民眾相比,州政府對標準石油公司的反對則出於更加實際的目的。這個巨頭直接摧毀了本州的石油工業,所以必須把它給驅逐出去。

後來,俄亥俄州與德克薩斯州率先向標準石油提出了反壟斷訴訟,標準石油被迫撤出德克薩斯。而當時在德州東南部已經發現了大油田,這無疑讓標準石油失去了一塊巨大的蛋糕。

但洛克菲勒的麻煩仍未結束。從1902年起,一位名叫塔貝爾的主編在雜誌上揭露了標準石油操縱市場的種種內幕,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洛克菲勒也從曾經的“石油大王”,變成了不擇手段、貪得無厭的魔鬼。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洛克菲勒家族

隨著19世紀末《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出臺,托拉斯成為了政府打擊的對象。1906年,標準石油公司被美國政府控告壟斷貿易。這場官司持續了5年之久,牽涉到數百名證人,光是法庭記錄就高達21冊。

終於,在1911年5月,最高法院正式宣判,標準石油公司阻礙了市場競爭,必須在半年之內解散。這個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國被拆解成了34個子公司,還向美國政府繳納了鉅額罰款。

5/6 壟斷之困

我覺得晚年的洛克菲勒之所以拼命做慈善,與他先前給公眾留下的冷酷形象不無關係。儘管洛克菲勒早在1897年就被迫退休,但針對他的輿論攻擊從未停止,這位億萬富翁被一再推向風口浪尖。

後來,洛克菲勒出了一本自傳。在書中,洛克菲勒把自己描繪成一位誠懇大度、處處為社會著想,致力於改變世界的企業家。

至於讀者最感興趣的話題,包括標準石油如何對待他的競爭對手,作者卻輕描淡寫。當然,無論洛克菲勒如何申辯,哪怕他寫下的每一行字皆發自內心,仍無法洗脫其“嗜血資本家”的“罪名”。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那麼,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標準石油到底做錯了什麼?洛克菲勒和他的公司真的觸犯了消費者的利益嗎?

回顧美國的商業史,你不難發現,美國政府對大企業,尤其是行業巨頭都提起過反壟斷訴訟。從早年的標準石油,到後來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再到如今的科技巨頭IBM和微軟,都受到過政府的壟斷指控。當然,指控的罪名五花八門,AT&T也曾經和標準石油一樣,被政府強行分家。

傳統經濟學對壟斷的定義是:商家一旦掌握了市場權力,就會限制供應,以便通過漲價為自己牟利。很顯然,這會極大地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經濟學把壟斷視為一種效率損失。

標準石油當年也遭到過類似的譴責,只是它還多了一項罪名,就是涉嫌傾銷。即用超低的價格逼退競爭對手,待控制市場之後,再高價出售自己的商品,攫取所謂的壟斷租金。

我們暫且不說別的,先從市場效率的角度,看看標準石油的壟斷罪名是否成立?

洛克菲勒成立標準石油的初衷,是為了向公眾提供低價格的,質量穩定的石油。這是標準石油的核心目標,也是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所在。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但是在此之前,石油行業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原因在之前已經說過,企業是高度分散的,從開採、煉製再到銷售,都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企業負責的。由於供應鏈的環節多,各方都要賺取利益,反而給行業造成了效率損失。

所以,最初從石油行業賺錢的,並不是石油企業,而是鐵路公司。因為鐵路公司面對分散的煉油廠,可以抬高運費從中獲利。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鐵路運輸的貨物當中,石油和石油製品佔了60%。

其次,企業分散也不利於研發投入。只有供應鏈被高度整合,企業獲得足夠大的市場,才能將研發費用分攤,形成規模效應。而各地的小企業只佔據著一片狹小的市場,有限的收益使得企業主無力加大投入,去改善產品的質量。

此外,當行業被巨頭控制的時候,可能會有效遏制上下游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因為壟斷對於分散的供應鏈能形成議價優勢,使產品價格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使其他的相關行業獲得穩定的預期,促進產業發展。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所以,標準石油的整合策略非但沒有降低市場效率,反而讓市場和消費者都獲得了改善。事實也的確如此,因為洛克菲勒,美國人的煤油價格從1885年的每加侖五毛八分,降低到1905年的每加侖八分錢。標準石油大大降低了美國人的照明成本,使更多人能夠享受夜生活。

既然如此,洛克菲勒為什麼還會受到指控呢?

6/6 總結

標準石油公司真正觸犯到的,並不是市場或者消費者的權益,而是它的競爭者,包括煉油廠,石油開採商,以及上下游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對他們而言,標準石油就像一頭貪婪的怪獸,不斷吞噬著他們的利潤。

簡單地說,洛克菲勒把原本由好多人分享的蛋糕,變成了由少數人瓜分。但問題是,掌握不了市場力量的企業,卻可以用別的方式影響政治,比如,他們可以通過選票或者現金拉攏政客,讓自己獲得法律上的支持。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這正是標準石油,也是後來很多行業巨頭遭到指控的內在原因,因為他改變了行業的遊戲規則,奪走了一部分人的賺錢機會。

但即便如此,標準石油也並非如人們想象地那樣,從此可以一勞永逸,做起了穩賺不賠的買賣。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事實上,標準石油之所以能取得後來的壟斷地位,除了洛克菲勒本人的努力,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9世紀下半葉,全世界的石油產業幾乎都位於美國的賓夕法尼亞。企業的相對集中,給大規模的收購和兼併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標準石油得以崛起的外在基礎。

可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隨著更多的油田被相繼發現,各大石油公司紛紛圍繞新的產油基地建立自己的壟斷力量,標準石油一統天下的時代,很快就結束了。

經濟學界對於標準石油是否應該被拆分還存在爭議,孰是孰非已經不再重要,對今天的我們,標準石油的故事有以下幾點啟示:

壟斷的邏輯: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托拉斯

首先,壟斷不一定是壞事,尤其是有助於促進市場效率的壟斷,通常是由企業優化經營方式或改善產品質量所產生的。對企業而言,壟斷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結果,而不是自身所追求的目標。

第二,在市場競爭環境下,沒有任何壟斷能長久地持續下去。技術創新,新的市場機會,以及各種各樣的政策因素,都產生新的競爭者,向原先的巨頭髮起挑戰。

最後要說的是,在後工業時代,像洛克菲勒當年這種對競爭對手趕盡殺絕的做法,可能沒有先前管用了。信息社會更強調共贏,巨頭應致力於給行業創造一個多元化的生態環境,這樣既有利於自己的發展,也能夠推進行業的進步,只有這樣的企業,才值得被歷史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