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看看新聞Knews,最新推出紀錄片《中國印記》,講述四個美國人的中國故事。

中美關係行至十字路口,他們依然沒有停下探尋中國的腳步。

今天來認識這一位,Max Horne洪明偉。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洪明偉,今年18歲,是拍攝對象中最年輕的一個,也是中文最好的。

家住紐約上東區的他,典型的優渥人生、精英人設,今年9月,剛剛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一年級。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學霸總是有他獨到的地方。

比如,很早就能明白自己要什麼。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社會課上的“絲綢之路”故事令他著迷。十歲出頭的小男孩,突然對遙遠東方產生濃厚的興趣。

六年級,學校開設語言課,班裡大部分同學都選了西班牙語、法語等,洪明偉則迫不及待地投身方塊字的世界。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媽媽也向他提供了足夠的支持。

看中文電影、找華人朋友學包餃子、和路上的中國遊客打招呼、逛遍唐人街找中國小販聊天。你能想到的所有學習語言的方法,洪明偉和媽媽都嘗試了。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2015年,這個立體的學習過程,從紐約拓展到地球的另一邊。

洪明偉和媽媽第一次來到中國。洪明偉現在還記得他和媽媽在天壇看京城大媽跳廣場舞,自己也躍躍欲試的那種心情:“來中國會發現它同書本上看到的不一樣。這些景點都很美,但更有意思的是人,是和各種中國人的交往。”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中文老師李露,應該是他第一個打交道的中國人。這個比洪明偉大不了幾歲的西安姑娘,是嚴格的老師,把中式默寫帶進課堂,叫人不寒而慄;更是和藹的姐姐,甚至“半個媽媽”。

有一年,洪明偉從北京坐火車去蘭州,18個小時的夜車站票,讓他很沮喪。他發消息給李露吐槽。當時李露正在中國老家西安過暑假,而洪明偉的這班車,會在西安經停五分鐘,時間是凌晨三點半。

沒想到李露居然帶著外賣,出現在深夜空空蕩蕩的火車站。這短暫的五分鐘,點亮了洪明偉的夜晚。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四年間,洪明偉先後來過中國八次。北京上海的城市風貌,他見過;江南蘇杭的小橋流水,他走過;但他最愛的是雲南、青海、西藏、四川,少數民族風情讓他無法自拔。

這次拍攝,我們跟隨他到訪一戶青海牧民家,條件簡陋超乎想象。這是他三年前參加夏令營認識的住家家庭。我問他,你媽知道你晚上睡這兒嗎?他吐了吐舌頭:“不知道,不敢說。媽媽要找我視頻,我就推說信號不好。”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究竟是什麼吸引洪明偉?恐怕他自己也沒有答案,每一次來中國,他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他陪牧民兄弟放羊,語言生疏但笑容不減。他會把鳳凰傳奇的民歌唱給身邊的美國朋友聽。在他的影響下,同中國毫無交集的家庭,已經三番五次來過中國好多地方,妹妹也開始學習中文。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成長在新世紀的洪明偉,見到的是一個迅速成長的中國,耳濡目染的是媒體對於中國的苛責與謹慎。但他希望用自己的腳步和眼睛去了解中國,而不是在看看電視發發推特人云亦云。

如今,洪明偉已經進入哈佛大學,考慮主修東亞政治。他說,學習中文是一種聆聽過程,也是瞭解另一種處事方式的模式。瞭解彼此,才是合作的開始。

美國精英養成記:如果沒有中國,今天的他絕不會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