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一)

屹立古廟二百年,

享盡人間紙香菸。

善男信女從旁過,

花開花落訴變遷。

(二)

樹葉奇特尖刺立,

綠枝刺葉紅果密。

痴心疑是南國豆,

贈與伊人三兩枝。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金莊枸骨,位於光山縣南向店鄉金莊村前灣村民組古廟南,樹齡200年,樹高3m,地圍20m,平均冠幅3m,它們是4株叢生狀,長勢旺盛。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枸骨:冬青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所以也稱枸骨冬青。枸杞常見,南北皆有,但枸骨只生江南,北方人知道的恐怕不多。嫌枸字生僻,偷懶的人將枸骨寫成構骨。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枸讀音同狗,李時珍引用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說法解釋樹名,說該樹木質白如狗骨頭,恐怕是望文生義。枸骨生長緩慢,難以成材,其木質也就難為人注意。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枸骨最搶眼之處是葉形奇特,核果紅豔。其葉油亮閃光,頂端三個刺角,基部兩個刺角,有時葉中部兩側還有兩個刺角。枸骨諸多別名基本都是因葉上有刺而得:貓兒刺、八角刺、老虎刺、狗骨刺。刺太多了,在人們的想象中,小鳥都難以下腳棲息,所以名之鳥不宿。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現在,園藝學家培育出無刺枸骨,也許可以請小鳥來宿了。枸骨樹小花黃綠色,不引人注意,但四季常青,葉色油綠,核果鮮紅,紅果綠葉也是冬天的美景。尤其是雪天,白雪中的綠葉紅果更是優美。因此,枸骨現在已成為江南常見的觀賞樹和綠化樹。但應該說,人們欣賞枸骨之美的時間不會太長。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本草綱目》提到《詩經》中有詩句:南山有枸,似乎《詩經》時代枸骨樹就為人所知。但三國時的陸璣解釋《詩經》時早已說清,“南山有枸”的枸樹是俗名拐棗的枳椇。問題出在陸璣說拐棗又名枸骨。和人一樣,草木世界也多同名同姓的現象,更何況,還有時代變遷。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冬青科的枸骨晚出,人們知之甚少。唐代陳藏器和明代的李時珍等人估計也不熟悉枸骨,只看文獻,而且是斷章取義,才把古之枸骨和今之枸骨張冠李戴。直到清代,幾乎堪稱中國古代植物學大全的《廣群芳譜》解釋枸骨時,也只是抄了幾句《本草綱目》。

豫南光山:金莊有棵枸骨樹,與廟為伴二百年,笑看人間話變遷

現代園藝學家黃嶽淵和兒子所著的《花經》出版於1949年,其中寫十大功勞時,說它的果實在冬天紅得像南天竹,這又弄混了十大功勞和枸骨:闊葉十大功勞葉形和枸骨一樣,有刺,但十大功勞球果藍紫色而不是紅色,紅色球果的應該是枸骨。混雜的歷史說的是,認識一棵樹也不是容易的事。文獻記載裡的枸骨,是棵有點陌生的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