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這個遊牧民族,世居帕米爾高原上,牧民人人是祖國“護邊員”


在中國新疆的西南部,有一個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這裡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至今仍常住著我國11個民族,各民族在此安養生息,和睦相處,造就了克州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其中柯爾克孜族風俗最為突出。

柯爾克孜是中國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至漢代以前的“堅昆”,唐代時候曾建立“黠戛斯汗國”,原來世居在葉尼塞河流域,後遷入天山山區和帕米爾高原,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

如今的柯爾克孜族除了分佈在吉爾吉斯斯坦,在中國境內則主要生活在新疆克州和黑龍江省富裕縣,而黑龍江的柯爾克孜族是18世紀從新疆遷移過去的。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人口約為18萬,是我國人口相對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作為世居在帕米爾高原上的遊牧民族,柯爾克孜族誠實守信、熱情好客,善於製作各種傳統手工藝品,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婦女們個個心靈手巧,擅長刺繡和編織,尤其是她們做的彩色壁掛和地毯最為出名,精美的圖案和精妙的配色,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水準。

柯爾克孜族男士則粗獷剽悍,勤勞勇敢,他們擅長摔跤、狩獵、刁羊、賽馬,來到新疆克州,如果有機會你不妨看看柯爾克孜族民間體育娛樂活動,追姑娘、盪鞦韆、賽駱駝、馬上角力等都是當地最熱門的競技項目,據說有上百種之多。

柯爾克孜族是典型的馬背遊牧民族,生產生活主要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在解放前,新疆柯爾克孜族民眾主要“靠天養畜”,生產力水平很低。解放後,當地認真貫徹“以牧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積極推行農牧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畜牧業得到飛速發展。如今的柯爾克孜人基本定居下來,住進了溫暖舒適的磚瓦房子,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柯爾克孜族雖是遊牧民族,但是文明程度極高,擁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藝術,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瑪納斯》是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不僅獲評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柯爾克孜族的婚俗也非常講究,婚姻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直系親屬五至七代禁止通婚。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自然極富遊牧民族特色,多以牛羊肉、奶製品,主食則多以麵食製品為主,尤其是一日三餐都少不了肉。麵食則都以烤製為主,烤制的麵食既便於製作和攜帶,又容易果腹,非常適合遊牧生活。而其中最有特色當屬這道“牛糞餅”,是真正用幹牛糞烤出來的餅。

柯爾克孜族人的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擅長製作木器、金屬加工,茶壺、鍋、刀劍、鈕釦、鈴鐺等鐵銅製造的餐具和生活用品極為常見,就連嬰兒的奶瓶,也是用牛角做成,頗具遊牧民族特色,充分展現了柯爾克孜族民眾的生活智慧。


在克州民俗文化展示館,展示著許多柯爾克孜族的文化和民俗,遊客可以通過各種實物展品詳盡瞭解他們的生產生活和手工技藝。從展館裡色彩斑斕、精緻細膩的手工製品,我們可以充分領略柯爾克孜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世居祖國西部邊陲,帕米爾高原之上的柯爾克孜人民,愛國、勇敢、智慧、包容,被譽為邊境“活地圖”。在當地流傳著“一座氈房就是一座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的感人故事,就是對為國戍邊的柯爾克孜民眾的真實寫照。他們雖不穿軍裝,卻以滿腔赤誠堅守祖國的萬里邊防線,與邊防哨兵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護邊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