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難聽懂的方言?勝過“天書”的攸縣丫江橋土話

丫江橋因發源於嚴仙嶺的兩股溪流在此地匯合,形成“丫”形,前人於此架有兩座石橋而得名。自1994年撤鄉建鎮以來,丫江橋經濟飛速發展,鎮區日漸繁華,現已成為政府重點建設的區域中心城鎮。

丫江橋南距攸縣縣城35公里,西北與醴陵市、株洲縣、衡東縣交界,四面群山環繞,世外田園,空氣新鮮,遠離喧囂,恬靜安寧。這裡有俊秀的明月高峰,有千年杉仙店、南宋原始古橋,還有傳奇色彩的仙人石,碧波盪漾的皮佳如水庫,這裡人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民風純樸,豐衣足食。丫江橋鎮易姓既是大姓,超過三分之一,同時也是旺族,歷代名人輩出,在外地如果遇到丫江橋人,十有八九姓易。

易姓祖先來自於江西,屬贛語系,如稱呼“媽媽”為“愛家”,與江西有些雷同,但又與攸縣其它方言相混,發音相對獨特,與周邊的賈山鄉、坪陽鄉以及攸縣其它方言略有不同,尤其與鄰近的醴陵、株洲縣話更是大相徑庭。丫江橋話中,“ZH、CH、SH,Z、C、S”以及“H、F”“CH、Q”分得很清晰,與普通話很接近,如“城市”,丫江橋人念“chengshi”,而正宗攸縣話會將平舌音、翹舌音混用不分而念成了“qingsi”。丫江橋人到了縣城,講話時竟然經常被城裡人嘲笑“大舌子”,似乎丫江橋人是異類,是正宗鄉巴佬,讓長期居住在縣城的丫江橋人很尷尬,只好入鄉隨俗,跟著他們夾著舌頭講話,也有意不分平舌音、翹舌音了。所以在外地如果遇到攸縣人,從發音就很容易分辨出是不是丫江橋人。

丫江橋因位置較偏僻,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很有趣的一些方言詞彙,尤其有些讓外人聽起來莫名其妙,勝過天書,有些聽起來生動形象,忍俊不禁。作者特蒐集部分,與大家共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