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肺癌,體檢發現結節,專家告訴你該怎麼辦

近幾年,肺結節的檢出率有所升高,這可能是肺結節患病率增高,也可能是影像設備更新、醫生診斷能力提高等。不管是什麼原因,檢查出肺部結節我們都應該正確對待,不要因為不瞭解或聽信傳言,就惶恐不安,給自己造成過大的心理負擔。

病例分享:

王女士今年51歲,2年前單位體檢時查出左肺里長了一個小結節,醫生建議王女士要定期複查。但王女士覺得自己身體健健康康的,啥症狀都沒有,就沒放在心上,也沒聽醫生的話去定期複查。

2個月前,王女士突然咳嗽起來,而且越來越劇烈,頻次也越來越高。一晃兩個月過去,該吃的藥也吃遍了,情況一直不見好轉。最後王女士去了醫院就診。

查了CT,醫生與兩年前的肺部CT一對比發現,結節明顯增大。

更糟糕的是,醫生懷疑王女士很可能已經是晚期了!又進一步檢查後證實,王女士得的是左上肺周圍型肺癌,而且腦部已經轉移。兩年拖延,肺結節拖成晚期肺癌!

肺結節與肺癌究竟有何關係?

肺結節的形成是多種疾病導致的,比如炎性肉芽腫(如結核、真菌)、肺內淋巴結、錯構瘤等,此類所形成的結節多數為良性結節。而惡性結節通常是原發性肺癌或肺內轉移癌,主要是因癌細胞的生長不受抑制大量增殖而形成。另外,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肺部,也可形成結節,所以有既往腫瘤史的一定要更加小心。

據統計,在檢出的肺部小結節中,小於3mm的其癌變概率僅有0.2%,小於5mm且為磨玻璃結節的,在5年隨訪過程中,有生長情況的只有10%左右,而得到病理證實為浸潤或微浸潤腺癌的僅僅0.9%。

但當肺結節直徑達到8~20mm時,惡性概率升高,結節越大,惡性概率越大。

發現肺結節要如何應對?

發現肺部結節後,可以帶上檢查資料(影像資料等)及病歷到醫院就診,請專業的醫生判斷性質,需要的話可再做進一步檢查在判斷,如條件允許的可做PET/CT檢查,若有高危因素的,可經纖維支氣管鏡、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組織以明確診斷。

經過檢查,明確診斷後才能更好的採取措施來應對,一般有以下選擇:

1、口服抗生素後短期複查

肺結節由肺炎或不典型肺炎所致的,很多經過短期口服抗生素治療後肺結節就消失或明顯變小。尤其是首次發現磨玻璃結節,抗生素治療尤為重要。

2、密切隨訪

某些肺結節需要通過長期的隨訪才能確定其性質。所以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再次做CT檢查(最好是薄層CT),與之前的CT進行對比,判斷大小、密度、位置等是否出現變化。一般長期隨訪沒有變化或基本無變化的可判斷為良性。而在短期內有明顯生長情況的,多數為惡性。

當然,隨訪的間隔時間需要醫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肺癌可能性高的隨訪間隔較短。大部分結節如果2年內未出現變化,可考慮為良性或低度惡性,如果是部分結節(如磨玻璃結節)則需要增加隨訪年限。

需要注意的是,持續存在磨玻璃結節大部分為癌前病變(原位腺癌或不典型腺瘤樣增生),但生物學行為相對惰性。有文獻報道6mm以下的磨玻璃結節,長大成為浸潤性肺腺癌的概率約1%,且需要時間相當長,一般需要3~6年;在此任何時間點手術,患者預後都是一樣的,術後五年生存期100%,且早期手術患者並沒有額外獲益,所以長時間隨訪觀察並不會延誤治療。

3、手術切除

目前惡性肺結節最好的根治手段是手術切除。對於不能明確診斷且高度懷疑肺惡性腫瘤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常用的術式為經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創傷小、癒合快、對生活影響小。

肺結節患者一方面不要過度擔心手術治療,另一方面仍需謹記,大部分肺結節是良性的,切勿因過度焦慮而造成過度治療。


延伸閱讀




⊙如有問題可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大醫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