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澽水,原名“澽谷水”,也作涺水河,黃河在晉陝峽谷下游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黃龍縣大嶺南麓(冢子梁東麓)高頭川的北九溝,流經黃龍縣、韓城。在薛峰鄉上景峰村後入韓境,急劇北拐,變原東南流向為東北流向。在趙廉墳處匯入柏峪川水,其後又恢復東南流向。在薛峰村東匯入小迷川水,在胡凹村東匯入侯家峪水,出土門口進入平川地帶。先後又接納了沙子溝水、潦水、芝水,在司馬遷祠東南匯入黃河,全長86公里,境內流程35公里。

探尋韓城東池寺

跋山涉水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東池寺就在路邊,但是沒人說,恐怕怎麼也想不到那裡有古寺遺蹟。要說在山裡什麼東西能力最強,那定非草木莫屬了。無論你在山裡花費、修造的多麼俊偉、宏闊,一旦沒有人經營,很快就會被草木所侵佔,覆蓋,竟至毫無蹤跡可尋,這就是草木之力。

東池寺幾乎被草木所掩埋了,但是一旦進入遺蹟,卻又折服於它的氣魄----石柱石樑簡直數不勝數。這一點又讓人聯想到南池寺。傳言中,南池寺才是遍地石柱石樑,雕樑畫棟,美不勝收的。但可能由於損毀和遺失的原因,相較而言,反倒是東池寺得石柱石樑勝過了南池寺,應了那句遍地的話。東池寺的門不算很闊,朝東開,大概是因為寺院位於龍鳳山體北坡的原因。由寺門進入,首先進入的是中院,向南向北則各有一進院落,可惜遍地樑柱橫陳,碑石雜亂,已很難辨別出佛殿大小和規模;但是從遺落的樑柱的粗細來看,其原先的建築應該是十分高大雄偉的。因為靠近山裡,採石便利,所以寺院建築多采用就近山裡的砂石,雕刻龍柱;而施主捐資則也可捐石柱、石樑,並鐫刻留名。東池寺的樑柱即有這樣的特點。簡單一過,即找到了三根有留名的石柱,刻時間、捐助名物及石柱姓名。其中一條字跡尚清晰,信息亦十分完整,“正德六年,白樊裡溝口村施主郭緘妻吉氏男郭來見,石柱一條,牛一隻”。關於東池寺的供奉,通過檢索各殘碑文字,得到些支離破碎的信息,錄出備考:“重修東池寺諸神廟宇新建。。。嘉慶二十四年碎詞己卯葭月”,“玉皇碑記。。。萬曆二十二年”,“重修開化寺下院龍鳳山東池寺。。。大明國萬曆二年歲次甲戌季月”,“重建禹王玉皇神殿。。。”。解老師說,開化寺在韓城昝村鎮,靠近黃河。據韓城縣誌記載:寺在昝村,唐敕建賜名彌勒下生寺,宋興國二年敕改今名。東池寺屬於開化寺下院管轄,應該是因其地處龍鳳山,較其他寺更靠近開化寺,便於管理的原因。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萌萌噠的小孩造型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探尋韓城東池寺

東池寺選擇建在龍鳳山北坡。寺前頂著龍鳳山,東西兩側為寺院田地,背後沒有靠山,風水上並不是太理想的位置。那為什麼還在此選址建寺呢?只有一個原因,這裡有泉水。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到東池泉眼具體位置了,但是從地形判斷,應該在寺南得山根下。如此,寺院取水,田地灌溉方能獲得最大的便利。

東池寺的靠山極小,可能是人工堆積出來的。然而由於此處已經接近龍鳳山頂了,所以陟其上,向北望,眼界亦極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寺塔村及周邊田原。至於原來寺中是否有塔?塔的具體位置又在哪裡?已經難以明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