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祕武窯寨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

武窯村位於汝州市區東北三十里許,地處安溝口黃澗河右岸,緊臨安溝水庫及神德宮遺址,自然景觀優美,清人閻嘉言曾贊曰:“甫入山口,遙望樹木陰翳中,樓閣參差,倚于山麓,溪水曲折環繞村南,蔚然深秀者如畫。”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據悉武窯村的武姓一族,與米廟鎮武莊村;焦村鎮毛頂村、桑樹窪村、後窯村、靳莊村、侯灣村等地的武姓為同一宗族,其始祖遷居汝州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嘉萬時期。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與明軍主力在汝州地區發生激戰,戰後地方又遭流寇侵擾,百姓死傷相藉,流離失所。武氏族人經此大亂後,至清初回到原籍者屈指可數,因而造成明代以前的家史混亂難考,“厥後世代屢更次序,居處均不可考,獨至大明神宗年間,有諱雷、諱得、諱川、諱治、諱須、諱林者,乃餘以上十世祖也。自洪洞來遷,始居茲村,但初無宗譜可考,雷祖數人未知孰為本祖,所以出自此以下進學,則餘之九世祖也。進學生尚智,尚智生子三,長化龍,次化蛟,次化麟。當闖寇擾亂之秋,三人盡罹於兵,迄國朝御宇,歸家者惟化麟一人而已。”武氏祠堂,約創建於清嘉慶十五年,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是汝州地區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祠堂之一。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武窯村除古祠堂外,同時保存有武氏族人修築的古老圩寨一座,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先後爆發“太平軍起義”、“捻軍起義”,社會動盪,在清政府“堅壁清野”的政策下,稍有經濟能力的村莊,均修築有高大的寨牆用以自保,武窯寨或即建於斯時。武窯寨地勢險要,在選址設計上,充分利用了黃澗河岸及當地深壑縱橫的地理優勢,依託地形巧妙設置寨牆、寨門、水井、地道、窯洞、民居等設施,以達到易守難攻的軍事目標。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如今飽經風霜的武窯寨雖略顯破敗,然而該寨不僅在清末民初的動亂歲月中,保護了武氏族人的安全,同時也見證了中華兒女在外侮面前,不畏強暴奮勇抗爭的偉大民族精神。1945年農曆二月初二,駐臨汝(汝州)日軍為強化地方治安,調動登封、禹縣(禹州)、郟縣日偽軍千餘人,合圍掃蕩焦村焦道生所組織的“聯莊社”武裝。其中登封派出的日偽軍,在出安溝口途徑武窯村時,遭到武窯村護寨人員的猛烈射擊,此事時至今日,仍被村民所樂道。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汝州訪古       黃澗河畔   圩寨滄桑——探秘武窯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