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在徐州博物館展出的眾多年代久遠、工藝精湛、用料奢華的文物珍品中,有一方大土塊“略顯另類”——它就是徐州市回龍窩文化堆積層(剖面)。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清回龍窩城牆)

整個堆積層高3米,底部寬度1.8米,頂部寬度1.6米。根據高度標註我們可以看出,在地表土層3.7米以下是瓦礫密佈的明代和宋元堆積層,在2.1米之上是明末到清朝的堆積層。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但是奇怪的是,在2.1米到3.7米之間這厚厚的一層,竟然全是細膩的沙土,幾乎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跡。這塊高大的土方擺放在徐州博物館一樓展廳顯著的位置上,它到底在訴說著怎樣的歷史呢?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故事還得從三百多年前講起 · · · · · ·

公元1624年,已經是明熹宗朱由校改元天啟的第四個年頭,就在這一年的農曆六月二日夜裡,正值汛期的黃河在徐州市奎山段決口,洶湧的洪水沖垮了徐州城東南一側的城牆,一夜之間整個城市變成了一片水鄉澤國,城中積水達到4米多,所有房屋盡數被淹,死難的百姓不計其數。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洪水來襲的危機程度,從徐州博物館展出的徐州衛遺址中可以一窺端倪。數量眾多埋於黃沙之下的槍炮和盔甲中,甚至有當時最先進的“弗朗機”火炮,這些都是明朝軍隊裝備的“大殺器”。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徐州衛遺址)

能讓駐防徐州城的軍隊忍心丟下這些先進的武器,我們就可想而知當年的洪水是多麼的來勢洶湧和猝不及防。

這次水災的遺患影響深重,從天啟四年徐州城被淹,直至天啟七年,城中竟然還有積水未完全退去。

而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沉積在徐州城中,將徐州原有的地平面大大抬高,並且將城內的所有建築深深的埋在了泥沙之下。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徐州百姓面對著肆虐的黃河水患,無奈之下紛紛提議往城南二十里的二堡重建新城。但是當時擔任兵課給事中的陸文獻,卻是審時度勢的提出了六條不可遷城的理由,並且最終說服了朝廷,在原址重建了徐州城。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南巡盛典》卷九十三中手繪的徐州城)

徐州本就處於一片丘陵環繞的盆地之中,原址重建的徐州城和被破壞前的徐州城位置高度吻合,這也就形成了徐州“城下城、路下路,井下井”的特殊城市建築奇觀。而這塊文化堆積層的發掘、展出,也就成為了徐州黃河水患最重要的實證。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網絡圖片)

這一方文化堆積層出土的回龍窩文化街區,它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段故事要從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講起。清高宗乾隆皇帝從1751年到1784年,三十四年之間六下江南,這種勞師動眾的大規模南巡,難道是僅僅是為了去海寧陳家尋訪自己的生母,亦或是幽會江南“鹽幫”的紅粉幫主程懷秀?如果清宮劇裡的“戲說”成了我們對歷史的註解,那可就真正誤解這位中國帝王史上的“十全老人”嘍!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乾隆皇帝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視察黃河的治理,而對於深受黃河水患的徐州城,皇帝更是倍加重視,在其“六次南巡、五次閱河”的過程中,先後四次來到徐州視察河堤的修築工程。地處徐州南城門東側的回龍窩,正是從行宮進徐州城的必經之地。傳說一日,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在南城門鱗次櫛比的街巷之間,竟然迷失了進城的路徑,他這位“真龍天子”也只好返回行宮,從此“回龍窩”的名稱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當年要不是他審時度勢,徐州城就遷址了

乾隆爺和回龍窩的故事固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從漢武帝至今的2100多年間,徐州城留下許多抗擊水患的傳奇佳話。從南宋建元二年到清代咸豐五年的七百多年間,徐州人民更是因為治理黃河的艱苦卓絕,在史冊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徐州廣播和徐州博物館聯袂打造文博探索類節目《徐州寶藏》

播出時間:

【本週六】

FM103.3—8:50 18:50 20:50

FM91.6— 12:00 20:00

【週日】

FM93— 10:55 14:55 18:55

FM105— 22:45

本期撰稿:郝新耀|播制:張強|編輯:智慧

「 特別鳴謝 」徐州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