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發行史,發行品種之多,流通時間之長,受眾面之廣當屬硬分幣。在5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始終與共和國的成長同呼吸,共命運,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開創了人民幣最小面值單位的新紀元

硬分幣屬於第二套人民幣。設計於1953年,1955年開始鑄造,於1957年12月1日由中國人民幣銀行面向社會公開發行,由此開始了它在流通領域中的漫長征程。

建國初期,由於戰爭的創傷,我國各個領域百廢待舉,百業等興,各項制度尚不健全,貨幣領域業不例外。當時使用的是第一套人民幣,最大面額為5萬元,最小面額為1元,共有12種面額62種不同版別。從這套人民幣的最小面額之大,版別數量之多來看,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所遣留下來的影響在當時並未完全消除,正可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很快消除了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一個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商品經濟月益活躍,市場繁榮,物價穩定的經濟大格局已初步形成。

順應形勢的發展,我國政府適時地在貨幣領域進行了改革,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和10元11種面額。為便於流通,國務院發佈命令,於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3種金屬硬分幣。至此,我國經濟便步入了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與第一套人民幣相比,這次幣制改革的顯著特點是面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來的最小面值1元變成了1分。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舉措。眾所周知,貨幣制度歷來是一個國家穩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試想,在當時的環境下作出這樣的重大決策是需要膽量和氣魄的。因此,這樣的改革更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它不僅表明我國政府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控制局面,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好自己的美好家園,而且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檢驗,也讓我們充分領略到了共和國的締造者們那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


開啟了人民幣硬幣鑄造的先河

第二套人民幣中沒有硬幣。新中國硬幣的鑄行是從硬分幣開始的。萬事開頭難,硬分幣的面世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程。

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責成瀋陽造幣廠恢復金屬鑄幣生產,並參與新中國首套硬幣的模具製造合金材質篩選和輔幣系列規格的研究。當時,由於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後,在硬分幣的建廠、製版鑄造方面,曾得到了前蘇聯老大哥的幫助。1971年以前的硬分幣,都是由瀋陽造幣廠生產的。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改進,硬分幣的鑄造技術不斷提高。1972年,上海造幣廠開始製版鑄硬分幣。其自主研發鑄造的70、80年代的硬分幣,不僅較同期瀋陽造幣廠的老版更具有精細、美觀、耐用易於保存的特點,而且也是從這時開始,硬分幣便有了平版、凸版和混合版之分。至此,我國的硬幣鑄造便進入了一個高質量,高水平的快速發展通道。

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從事硬分幣研發與鑄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為此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圖案版式設計、設備工藝改進,現代化機械的應用以及材質的選取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摸索與試驗。尤其是材質配料配比方面,在1955年-1992年這個時間段內,曾進行了5次變更。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1、 鋁銅合金(含鋁99.5%,含銅0.5%),幣品有1955年的1分和5分,1956年的1分和2分。

2、 鋁鎂錳合金(含鋁98.9%,含鎂1%,含錳0.1%),幣品有1957年-1964年的1分,1959年-1981年的2分,1974年)1979年的5分。

3、 鋁鎂錳合金(含鋁98.9%,含鎂1%,含錳0.1%),幣品有1957年的5分。

4、 鋁鎂錳合金(含鋁94.6%,鎂1.5%,錳0.4%),幣品有1981年-1992年的2分和5分。

到目前為止,我國鑄行的硬幣從品種上來說,既有流通幣,也有紀念幣;從材質上來說,既有鎂、銅、錳、鋅、鎳,也有貴金屬金和銀;從鑄造技術上來說,既有普制幣,也有精製幣。其中不會有許多精品遠銷國內外,在世界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飲水思源,當我們歷數這些輝煌成就時,決不應該忘記它們的開山鼻祖――硬分幣為此而做出的貢獻!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承擔了不可替代的流通職能

儘管從目前來說,硬分幣已事實上退出了流通領域,市場上拒收拒付的現象也是有發生但回顧歷史,它確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流通職能。

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硬分幣

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這20多年的時間內,硬分幣幾乎是每個消費者不可缺少的一個幣種。當時的許多商品都是以分為單位定價的,而且找零也離不開它。2分錢一盒火柴,5分錢一個燒餅,在兒時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回過頭來想,硬分幣在當時市場上的需求量確實是很大的。目前錢幣市場上出現的大量硬分幣回籠幣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按照國家的貨幣制度,硬分幣發行之後,與原來的紙分幣是等值流通的,由於硬分幣的發行時間(1957.12.1)與紙分幣的發行時間(1955.3.1)間隔很短,加之紙分幣易於破損,而硬分幣不僅好用耐用,而且攜帶保管方便,所以當它面世之後,便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故在流通領域中紙分幣基本上被硬分幣取而代之。

代表了新中國硬幣第一次走出國門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國力的逐步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購買力也明顯上升,此時硬分幣的需求量就不如以前那麼多了。另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門漸開,中央領導經常會收到國外元首贈送的精製紀念幣。

出於回贈的需要,國家也必須生產一些能夠代表我國錢幣文化與鑄造技術的硬幣精品,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歷史為我國的硬幣發展提出了挑戰和創造機遇。基於以上情況,我國政府在硬幣的鑄行方面及時作出了調整。中央指令上海造幣廠加緊精製幣的研製。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於1979年限量發行了一萬套套裝硬分幣(包含3枚79年的分幣和一枚羊年紀念章),只限於對外交流而不參與流通。這便是新中國硬幣套裝在世界錢幣舞臺上的第一次亮相。試想,當國家領導人拿著這套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為主景圖案的、代表了新中國錢幣文化與鑄幣技術的套裝硬幣回贈外國友人時,它的份量該有多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