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農村金融

破局農村金融

2019年12月4日,由中和農信主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研究報告發佈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研究從農村金融供給和農村金融需求兩個方面開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俞建拖先生完成了《貧困農村正規金融市場中的信貸供給》報告,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張龍耀教授團隊統撰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中國農村小額信貸調查》報告。

破局農村金融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 俞建拖先生解讀研究報告

破局農村金融

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 張龍耀教授解讀研究報告

該研究歷時2年,對6個省60個縣180個村進行了實地調研,在4000多份有效問卷和幾十家機構訪談的基礎上,形成了專題研究報告。報告研究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的現狀、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政策建議。

破局農村金融

周月書

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院長

中國農村具有廣闊的市場,也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和金融需求,需求已經呈現多元化和差異化的特色。

農村金融需求方面:一是農戶層面,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大量生產性金融需求,而傳統小農戶除了消費信貸需求外,有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金融需求。二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下的農村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三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本性的金融需求,以及農業農村綠色發展下的綠色金融需求。

在供給層面,不同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要根據自身實際,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提供多層次差異化的市場服務,真正形成有序競爭,建立多層次、可持續的風險可控的縣級農村金融體系。與此同時,藉助科技和金融的結合,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包括模式的創新和產品的創新,這樣才能真正降低交易成本,控制風險,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使金融真正服務鄉村振興。

破局農村金融

丁宇

聯合國資本開發基金會數字經濟專家

真正要做好農村發展,核心是要走市場化的道路,形成一個市場化的機制,創立有效就業是必須的。

在基本脫貧任務完成之後,下一步是不返貧。我們需要注重加強一系列的賦能,更多的是科技能力的賦能。資金的支持很重要,但是能力的支持重於資金的支持,金融機構要發揮潛力,包括正規金融機構的前臺櫃員等,以他們為紐帶,加上數字化支持,對鄉村人口進行一系列賦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科技能力。

破局農村金融

莫秀根

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總監

這份調研報告質量很高,尤其是做了實證分析。我的建議是把小微貸款和金融機構或正規金融貸款做一些更清楚的定義。

我們的研究和分析發現,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低利率市場,是供過於求的。而高利率市場裡是嚴重的供給不足。有些人可能願意接受高一點的利率來獲得金融服務,但我們沒有提供給他;在低利率市場,假如有20%的家庭只願意接受5%以下的利率,整個市場裡提供這種利率的額度是高的。如果細分為不同的市場來研究,我們就能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服務。

破局農村金融

左小蕾

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首先,報告很接地氣,展示了農村金融整個改革發展一直到現在的場景,提供了很多數據,有助於未來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完善政策體系。

其次,近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的內容不是印證理論,而是印證過去理論上的不完善,現在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印證應該怎麼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解決了全世界70%以上貧困問題的實踐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所以,未來農村金融發展在扶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額信貸是適合農村發展的模式,它的服務方式可以做到風險識別和管控,不是精準到農戶,而是精準到需求。關於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如何拓展小額信貸模式,發展農村的普惠金融,真正促進鄉村振興和金融改革發展。

破局農村金融

白澄宇

商務部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處長

首先,針對農村金融體制創新問題,我認為現在中國農村金融領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無法滿足農戶日益增長和千變萬化的金融服務需要,在供給側最核心和最主要的矛盾是金融牌照供給不足。金融體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或互助金融)。合作金融是中國普惠金融體系的空缺,應補足。另外,應儘快給小貸公司明確的法律地位,建議金融監管部門應該考慮給中和農信一個更加符合其業務性質的全國性的金融牌照。

第二,針對農村金融技術創新,我認為孟加拉模式已不再適合中國未來農村發展的國情,隨著鄉村振興和城市化發展,未來中國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者主要是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包括大小各種類型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農業公司,針對這樣的群體,金融服務應該對標發達國家和周邊的日本、韓國等國家農村金融問題的解決機制。

因此,在機制上需要有創新;在技術上,要針對這種新農民和合作社去提供服務。未來應該依靠供應鏈金融或產業鏈金融的技術和手段,而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可以發展很大作用。

破局農村金融

杜曉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杜曉山教授認為,報告反映了我國,尤其中西部地區的農民金融服務現狀。

他表示,報告中的結論和數據非常寫實,反映了我國尤其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民金融服務現狀,特別是從金融需求側作的調查和研究,數據和一些結論很珍貴。

今年央行發的《關於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9)》,包含了農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績,但也提到了目前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

他指出,中國的國情是區域特別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也大且不平衡。因此,我們的金融服務,什麼模式都需要,適合哪種,應該因地制宜、因地區、因供給方制宜、因客戶需求制宜。

現階段農村主要有三大需求,一是農業現代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多層次、廣覆蓋的客戶模式需求,如小額信貸即屬於這一類的需求,小貸又分為福利性、公益制度主義/社會企業類、商業性;三是農村金融保險的需求,如農業保險、信貸保證保險、人身意外險、農民收入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

破局農村金融

劉俊傑

農業農村部農村研究中心副處長

現在我國的金融機構已經不少,但真正願意為農服務的不多,大型金融機構改革以後就離農退農,農信社也往大金融方向發展,各方面反映比較強烈。究其原因,我國農戶多而分散,單筆額度貸款又少,且缺少有效抵押物,所以涉農貸款成本高、收益低、風險也大,真正能為他們服務的金融機構還比較少。過去國家也想了不少辦法,但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因此,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從大的方向來講,最終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體制機制,讓金融組織或機構願意搞好農村金融服務,保證農民需要貸款時能夠借到錢,而且手續簡便,利率又低。

對照這個標準,有四個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鑑,一是全面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由於目前農民缺少有效擔保物,所以信用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二是探索完善農村融資擔保體系。現在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地區有些創新,一種是成立立足產業的社區行融資擔保基金,一種是行業或者市場主體成立的專業性融資擔保公司。三是拓寬抵押擔保物範圍。現在開展產權制度改革中農民合作社的股權,承包地三權分置後的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住房財產權等,讓大量沉睡資產變成流動資本。還有提倡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這些在目前情況下都是農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基層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推動了農村金融發展,但現在很多改革難以推開,原因是基層探索已經足夠充分了,但頂層設計尚未跟上,比如農民農村資產的權能還不夠完整,導致抵押物處置和流轉難以實現,再如調動和保護農村金融組織服務“三農”的積極性等,不是一個縣、一個市甚至一個省可以做到的,對這些問題,國家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宏觀層面上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創新,加大對農村的支持。

破局農村金融

李焰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我們正在做小微企業賦能的調查研究,想知道都是什麼樣的企業需要賦能,需要賦能什麼,怎麼樣對他們進行賦能。

金融是很重要的,但只是工具,金融之道不在金融之內,而在金融之外,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工具和手段,但不能代替實際的經濟活動,而且經濟活動本身的好壞也會影響到金融的穩定性以及金融的發展。

所以,我們在致力於金融服務的同時需要關注的是,一些被服務的群體自身能力的提升。通過調查發現,小微企業的賦能需求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市場營銷,二是數字化。這也代表了中國經濟轉型的趨勢,是很有意義的。土耳其銀行、新加坡大華銀行已經走在了前頭,中和農信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因此,我們做小微金融或普惠金融這個事業的金融機構也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破局農村金融

李青吉

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金融處副處長

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是對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農村金融供給層面。從供給層面來說,它主要的矛盾是在服務和管理,從中和農信業務發展來看,他是純商業化運作的,為什麼110多億貸款餘額能保持只有1%的不良率,就是服務和管理,利用熟人社會知根知底的優勢,加強服務和管理。

對於農村金融正規軍來說,主要應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是強化銀政合作,必須要藉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建立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彌補銀行腿不足的問題;第二是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信用鄉、信用村,發揮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讓內部凝聚起來,團結起來,自己管理自己,減少服務的成本,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正規軍資金量大的優勢。

破局農村金融

何婧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從2016年開始,每年做一箇中國農村普惠金融調查。今天報告中的很多數據和我們的調查結論都是可以相互印證的。從供給來看,現在整個農村金融供給,機構上來講是非常充分的,尤其是在縣一級,不是缺機構。所以,現在農村金融供給不是去關注機構,也不是去關注資金,而是去關注一種怎樣行之有效的服務方式的問題。

從農村金融需求端來看,很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是小農長期存在很多低層次的但相對碎片化的金融需求,二是滿足規模化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在機制和技術創新上,我們要關注數字金融的服務,數字普惠金融,包括數字供應鏈金融。

破局農村金融

何廣文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我們要關注弱勢群體,即使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以後,相對中低收入人群仍然比較大,需要關注他們的金融服務的可持續問題。同時,在經濟金融轉型時期,需要重新認識中國農村金融供求總體格局,重新評估金融服務供求狀況。我們處於一個轉型時代,在實體經濟轉型、金融供給側模式轉型的過程中,要研究小農戶怎麼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及它的金融需求。

在互聯網和日益深化的數字經濟時代,要研究合作金融的空間和存在形式、運作機制;要研究政府的作用,要研究普惠金融、小額信貸的技術問題,也要研究怎麼以市場化方式實現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的自我可持續發展等。

破局農村金融

朱韻

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

我們在小額信貸方面提三個倡議,一是從監管角度,推動和促進非存款放貸人的上位法。由於各種新的市場環境變化,新的討論有一些延滯,我們希望借各種場合和各位領導和專家,再次倡議能夠儘快推出上位法。

二是從行業層面,需要對小額信貸概念進一步澄清,在中國的概念和國際的概念不太一致,很多研究報告和行業討論裡發現這個概念在國內各方不一致,同國際標準也不太一致,容易產生大量的監管套利。

三是市場層面,倡導可持續性發展,從需求側出發給我們最後一公里的人群提供新的機會,增加金融服務方面的深度。倡議大家做負責任的創新,包括進一步加強治理制度,提升對數據保護的意識,建立公開透明的價格機制,給客戶創造很有效的投訴機制。

破局農村金融

王東

Visa中國區普惠金融負責人

需求側的研究中,如何調動農戶的內生動力,瞭解其對金融需求,離不開提升農戶的金融素養。

如果能把“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當做“第一公里”(即賦能教育)來解決,很多“最後一公里”的挑戰也就迎刃而解,所以,對農戶的賦能和金融教育非常重要。

農村金融扶貧應瞄準產業鏈,而不應僅瞄準個體貧困農戶。通過幫扶農村合作經濟體如專業合作社,大數據來支持產業鏈金融,也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金融機構的重要資產和競爭力所在。傳統農村金融機構如何能積累、利用和挖掘涉農相關金融數據;靠自己,靠別人,還是怎麼整合合作?在實現數據共享的同時如何保證數據安全等問題,也還需要考慮。

破局農村金融

湯敏

國務院參事

作為長期推動中國農村小額貸款的實踐者,我認為農村的金融問題,不是中國獨有的,全世界都是最難的題目。從調研數據看,有60%的金融服務就可以在村子裡解決,90%以上的金融服務在鄉鎮就可以解決。這是可喜的進步。

我們要做的鄉村振興是一個偉大的運動,是對農村發展的巨大推動,所以,現在農村金融雖然有所進步,但還需要有革命性的變化。我今年到中和農信幾個點做了調研,同時也到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調研,看到顛覆性的變化、農村金融大發展的希望。

解決農村金融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成本太高,信息不對稱。報告中有一個數據表明,貸不著款和不願意貸款的原因中,40%是因為手續太複雜,太慢了,這個就需要通過互聯網的模式才有可能突破。通過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引入農村金融市場以後,就有可能產生顛覆性的變化。中和農信就正在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模式降低成本。

這個方向是未來農村金融、小微金融的發展方向,有了大數據,有了足夠的對於賴帳的制約,使可能的賴賬者不敢賴帳,或賴帳的成本太高,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真正地減少成本,減少手續,讓更多的人普惠。

關於下一步發展農村金融,像中和農信這種非存款類的機構,應該考慮把他真正變成推動農村小額貸款發展的力量,整合一批公益性非存款類小額機構,在中國真正做大起來,解決中國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中弱勢的低收入農戶的金融問題。有關的監管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對馬上要開始的鄉村振興這個偉大運動,我們在金融方面做好準備。

破局農村金融

段應碧

中農辦原主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原會長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研究報告”有數據作為支撐,抓住了需求的角度去研究,報告的結果,也印證了過去我們對農村情況的瞭解和判斷,更多地讓我們瞭解農村新的情況。

總的希望是繼續加強對農村金融問題的研究。研究中要注意兩點,第一,怎麼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政策,讓決策者知道我們研究的成果。第二,要細分研究領域,從需求角度研究,從解決問題角度研究,比如農村收購糧食資金不足,農村企業供給不足,企業貸款難等,說明原因及提出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