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改革和調整釋放新的增長動力


通過改革和調整釋放新的增長動力


在12月5日舉行的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上,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薩金特表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並不是個問題,恰恰是經濟成熟的標誌。他認為6%的增速已經很高了,中國發展存在一些不平衡,一些城市很現代化,代表了中國的窗口,同時在很多地區也有很多窮人,中國需要改革和調整。

改革開放40年,從1979年至2018年,中國經濟以年均增長9.4%的速度增長,從一個低收入國家快速跨越至上中等收入國家。在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與經濟增速緩慢甚至停滯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經濟增速依然處於較高的水平,充滿活力。增速放緩的原因,一方面是週期性結構性的因素,另外一方面是中國政府改革和調整發展方式的結果。

要實現可持續增長,進一步實現現代化,就必須通過改革和調整,釋放新的增長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提高配置效率。這兩項工作正是當前中國改革的重點。

中國經濟仍然具有更高的潛在增長率,這似乎是天方夜譚,但實現與這個夢想之間其實只隔著一層玻璃,只要中國打破這層玻璃,就能釋放出新的巨大的增長動能。這是因為,中國在人力資源、資源配置、組織管理、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增長空間非常大,它們依然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從而為巨大的進步帶來希望。

在提升勞動生產率方面,我國最大的挑戰首先是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齡化率不斷升高,其次則是在人力資本方面投入較少。目前結束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中國二三產就業人員5.3億人。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8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836萬人,這意味著中國二三產業有一半多從業人員是農民工。與世界其他製造業強國相比,日本產業工人中高級技工佔比 40%,德國佔比 50%。美國高級和中級數字技能的工作崗位的比例高達71%,中國這一數字僅有5%,差距極大。因此,中國製造業依靠科技投入與人力資本的增加,擁有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間。

與此同時,中國的資源配置急需進一步市場化,價格機制需要進一步理順。現在,中國大力推進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公平競爭機制、改革國企、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要求,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範圍,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就是為了提升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相當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包產到戶,產生激勵效應,就像當年讓農民轉為工人,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一樣。

正如托馬斯·薩金特教授所說,經濟增速放緩並不是個問題,我們應該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們具有巨大的制度性空間。一般認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增長動能來自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的不斷放權。那麼,新一輪改革開放就是更深度的放權過程。我們應該通過市場重新配置資源,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提升生產效率,實現新一輪中高速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