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巴集:鄉風文明花正豔

□記者 徐松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萬民向風,旦暮利之。鄲城縣巴集鄉,是蘊涵豐富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龍山、商周文化遺存的新石器時代古聚落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段寨遺址”的所在地。世世代代的巴集人民骨子裡鐫刻的文化與血脈裡流淌的文明相互交融,厚積薄發,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征程中爭當鄉賢比奉獻、甘做振興排頭兵,催開了鄉風文明之花。

群賢畢至,鄉賢反哺助家鄉振興

鄉賢,釋義為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他們大多是國家工作人員、歸雁人員、創業成功人士、鄉土人才等,在村民心目中地位較高,村民聽得進他們的意見,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

“我們以故土鄉情呼喚鄉賢群集、迴歸,希望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鄉村振興,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示範帶動、彌合分歧大有裨益,屯民行政村鄉賢會便是全鄉的典型代表之一。”巴集鄉黨委書記朱明理欣慰地說,在以“六村共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中,該鄉突出鄉賢引領作用,試點推出鄉賢會,收效明顯。

“段志軍每年都捐資捐物回報家鄉,他去年捐30萬元為巴集大街和屯民村安裝的200多盞路燈已經亮了,捐85萬元新建的村室馬上竣工,將是全縣標準最高的,現在又捐了60萬元;劉振發這幾年捐了40多萬元,給村裡修路、栽樹、幫扶貧困戶,今天又捐26萬元;鄉賢會成立之前,大家已累計捐款240多萬元……”在今年8月6日屯民行政村鄉賢會成立儀式上,朱明理宣佈捐款名單時多次被雷鳴般的掌聲打斷。“最難忘的就是村口的那棵大楊樹,最好吃的就是中午剩的涼麵條、晚上嗑著大蒜吃。”在三門峽創業的劉振發的發言勾起了眾多遊子的親情回憶。“啃個幹饃,灶火裡燒個辣椒一砸,撒點兒鹽就是最好吃的。”在商丘任職的徐其山接過話茬說。“事業越大,工作越忙。但是,他們從四面八方歸來,這就是對家鄉的情誼,我們村肯定會越來越好。”鄉賢徐其民感慨地說。“從屯民村走出的不少大學生,如今成了企業家、行政幹部等,如參天大樹,卻不忘根、不忘本,這就是屯民的驕傲。”從事教育事業35年的鄲城二高校長趙耀身為屯民村一員感觸良多……

在鄉賢會成立當日的捐款環節,圍坐在會場周圍的村民簇擁上來,先是看一看鄉賢的捐款數額,隨後便加入捐款的行列,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還有的爺爺抱著孫子捐了5元,奶奶拉著孫女捐款10元,從田裡剛澆水歸來的夫婦捐款50元……不一會兒,捐款箱塞得滿滿的。

“一上午竟然捐了108.3萬元。有了鄉賢會的幫助,我帶頭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有信心了。捐款名單在鄉賢會辦公室公示,捐款全部用於屯民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助力屯民振興。錢款使用由財務監督小組全程監督,請大家放心。”屯民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田學新堅定地說。

朱明理說,有一種共鳴叫鄉愁,有一種力量叫鄉賢。巴集鄉將準確定位、凝聚合力,規範運行、增強動力,引導推動、激發活力,動員全鄉各行政村匯聚鄉賢力量,助力巴集鄉村振興。

見賢思齊,模範引領催綻文明花

榜樣是最好的說服,示範是最好的引領。為激發“頭雁效應”,促進見賢思齊,巴集鄉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在全鄉廣泛開展“兩建三扶四評”活動,助力脫貧攻堅、“六村共建”、鄉村振興,催綻文明之花,力促鄉風文明。

“兩建三扶四評”是享譽全省的“鄲城模式”,是鄲城縣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抓手。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到鄲城調研時,對“兩建三扶四評”工作如此評價:“‘兩建三扶四評’是農村工作的好辦法,要堅持抓,注重典型引路,讓好辦法出好成效,造福老百姓。”

巴集鄉認真踐行,在建強基層組織、建設美麗鄉村,扶志、扶能、扶業的基礎上,評孝老愛親模範,促進家庭和諧;評脫貧致富模範,激發群眾脫貧鬥志;評誠信守法模範,營造和諧社會;評清潔衛生模範,共建美麗家園。“兩建三扶四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截至目前,全鄉召開“兩建三扶四評”現場會156場,評選表彰2000餘戶模範戶。全縣“兩建三扶四評”工作現場會在巴集鄉召開。

房屋內窗明几淨、小院落一塵不染、院周圍花香四溢……此景只在城裡有?可在巴集更常見。在程樓行政村52歲的田福榮家,錯季節的農業器械全部用舊床單蓋得嚴嚴實實,小院和屋內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愛乾淨的好習慣使她28年如一日,成為鄰里羨慕和學習的榜樣,她兩次被評為“清潔衛生”模範戶。今年50歲的程霞也是一樣,盆景花卉、綠植點綴,從進她家院子的那一刻起,就有股清新的農家田園氣息,清淨自然的溫馨之風撲面而來。像這樣的家庭在巴集鄉不勝枚舉。

“為什麼人家家裡打掃得那麼幹淨?為什麼人家婆媳那麼和睦?為什麼人家生活那麼幸福?”在隆重表彰模範的同時,朱明理這一連串的問號,問到了全鄉群眾的心坎兒上,從而慢慢在廣大群眾心中紮了根、發了芽。模範引領、典型帶動,表彰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學得到的先進人物,使群眾有“模”可看,有“範”可學。

鄉賢歸來助鄉興、鄉風文明花正豔。如今的巴集鄉正悄然演繹著一場美麗嬗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豫東大地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