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房地產調控放鬆,降息降準可期,2020年樓市會怎樣?

2019年,收緊調控下的房地產行業迎來了新局面,從政策到資本,各個維度的理性迴歸。


如今距離2020年,僅剩不到一個月時間。在市場降溫、融資變難面前,房地產行業將何去何從、企業又將如何應對?我們看看專家、行業資深人士怎麼說。


專家預測:房地產調控放鬆,降息降準可期,2020年樓市會怎樣?


1

供需關係的變化,很可能會導致房價繼續上升


今年,房地產市場很難,不僅中小房企難熬,大房企也很難熬,有土地儲備的公司難,沒有土地儲備的公司也難,大家各有各的難處。因為調控加劇後,導致融資難、銷售難,銷售之後小業主通過按揭,回款也難。各家房企,在財務質量上、經營質量上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據明源地產研究院表示,短期內會讓大家難受的點,主要來自五個方面。


1、行業降槓桿、降負債的壓力,市場風險加大;


2、城市分化加劇,在佈局上,平衡風險和利潤的挑戰加大;


3、現金流的挑戰,讓企業經營風險加大;


4、中小房企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


5、成本上漲,對企業經營效率提出更高挑戰。


儘管如此,行業空間依然很大,不用過於悲觀。

房地產行業規模今年大概是16萬億左右,這個規模大概還會保持很多年。

一個是城市化的需求。因為現在中國房地產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53.77%,遠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根據國務院發佈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按照這個數字估計,未來12年城鎮人口還要增加1.46億,這需要大量住房。

另一個是改善性需求。每個人10個朋友當中,肯定有5個人要改善換房,你不換也能活著,但是都想換。所以這個行業規模估計還會保持很多年。


專家認為,再過兩年,供需關係的變化,很可能會導致房價繼續上升。也就是說,2-3年後可能會迎來一次轉向。


2

調控頻頻短期可能會放鬆?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僅11月全國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高達72次。2019年1-11月,房地產調控次數高達554次,同比2018年同期的425次上漲幅度高達30%。

2019年在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下開啟因地施政,局部調整的策略。部分城市限購政策有所放鬆,但更多的是針對人才的放開。即使條件放寬,人才流入也是一個漸進過程。由此帶來的購房需求只會緩慢增長,不會出現爆發性增長,所以在政策調整後,當地樓市也並未出現明顯變化。

依據“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全面調控要求,穩定其實是雙向調節,2020年樓市不會大漲大跌,調控政策還會持續,不可能在短期內放鬆。

而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則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一個無解也無法預判的時代。


他表示,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按常理分析,此時房地產政策,一定會鬆動。

但在過去的多年中,這種折騰已經循環往復多次。房地產的金融風險,已經高度積累。如繼續以往的政策,房價再次暴漲,無論是金融風險還是政府的公信力,都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3

明年降息降準卻都可期待


中信證券預計,2020年貨幣政策需要兼顧逆週期調節和穩定通脹預期的雙重目標,在長期轉型和短期增長的權衡中,重點在於穩定市場預期。中信證券在研報中預計:


1)數量工具:短期以定向操作為主,料全年仍有定向降準空間;中長期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預計拉長期限、擴大範圍為方向。


2)利率工具:MLF可能多次小幅下調,空間關注增長要求、節奏關注通脹預期和LPR運用實際;利率傳導體系繼續完善,MLF-LPR形成機制或將加速推進。


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價量並舉”將成為明年貨幣政策的特點,降息降準均可期待。利率(價格)層面,預計MLF利率還將下調15-25個基點,帶動LPR利率較目前水平下降20-35個基點,掛鉤LPR貸款規模有望明顯增強;數量層面,準備金率預計下降100-150個基點;基礎貨幣投放工具有望優化,與財政政策形成“合力” 。


4


城市分化 投資城市群也需找核心


樓市全面普漲時代漸行漸遠,但局部地區還是有機會,尤其是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房估估數據顯示,2019年內,臨沂、洛陽、西安、紹興、寧波等城市房價同比上漲。珠三角核心城市較多,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整體發展相對較均衡,房價較為穩定。長三角城市群中房價下跌的城市佔比較多。京津冀隨著核心城市北京、天津市場冷卻帶來周邊樓市乏力。


通過當下各種信息來看,城市群是未來重頭戲。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雄安等戰略佈局,更多的產業發展機會和就業機會吸引人才進入,住房需求進一步增長。預計長三角區域企穩,大灣區潛力城市還會有小幅上漲,京津冀地區或將呈現穩中有跌。


綜合看,買房躺贏的時代已終結,房價難以跳漲,漲跌只能看局部,買房投資需慎之又慎。


文章整合來源:廈門917房產網、騰訊網、明源地產研究院、吳曉波頻道、證券時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