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領這1億人蔘與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位部級領導提了個“三三三”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

、第一副院長潘岳5日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新時代統一戰線的重要工作對象,是促進我國階層關係和諧穩定的關鍵群體,是建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潘岳是在江蘇南京召開的“新的社會階層組織化”理論研討會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分析了新的社會階層的特點後說,要著力提升新的社會階層統戰工作的能力與實效,推動新的社會階層的政治培訓與思想引導,引領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與社會治理共同體,為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言獻策,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凝心聚力,為實現社會領域的“中國之治”貢獻智慧。

如何引领这1亿人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位部级领导提了个“三三三”

三個重要作用

潘岳從三方面闡釋了新的社會階層在國家現代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一是新的社會階層是經濟社會轉型的發展動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近1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知識儲備、專業優勢和競爭意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潘岳說,作為身份靈活的體制外人士,他們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活力群體。他們投身新產業新業態新社會領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他們拉動消費、拉動就業、拉動內需,協同穩定經濟增長。他們爭取自我發展所需的社會支持和成長空間,有助於形成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二是,新的社會階層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力量。潘岳表示,作為相對純粹的“社會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思維更加活躍、觀念更加多元、人格更加獨立、社會參與意識更加強烈,是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主體。近年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救災濟困、慈善公益等公共領域,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參與塑造輿論生態,與其他各類社會治理主體良性互動,推動社會治理由行政主導結構向

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治理結構轉變。

三是,新的社會階層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執政基礎之一。潘岳認為,新的社會階層大多是體制外知識分子,根據“兩階級一階層”的傳統政治分層,他們與工人、農民、體制內知識分子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三個新問題

潘岳認為,新的社會階層對國家現代治理提出了三個新問題。一是流動性強,難以組織化管理。不同於相對固定的“單位人”,新的社會階層是體制外的“原子化”存在,是遊離於“組織”的流動群體,長期缺乏專門的聯絡平臺和制度供給。特別是新的社會階層中的“90後”,很多從來沒有過“單位制”工作經歷,很難進行組織化聯絡動員。傳統社會通過對“單位”“街道”“公司”進行組織化管理的做法,不適用於新的社會階層。

如何引领这1亿人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位部级领导提了个“三三三”

二是集體焦慮,易受社會思潮感染。新的社會階層對生存發展質量高度敏感,住房、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民生問題是其“痛感”神經。面對工作不穩定、保障不健全、前途不明朗、身份認同不清晰等一系列社會壓力,他們即使暫時擁有較好的經濟收入,也仍然將自己視為弱勢群體。一旦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新的社會階層比其他階層更容易滋生出焦慮與不安全感,也更加容易受到驟然而興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對塑造穩定社會心理和國民心態造成重要衝擊。

三是參與不足,政治行為不確定。新的社會階層以追求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基本目標。當政治政策環境和社會發展趨勢對之有利時,他們會對未來充滿穩定預期,認同現行秩序;當發展受限,利益受損,自我價值難以實現,他們會有強烈的改變現狀的要求。而且越是財富增加和社會地位提升,其政治參與意識越會增強。如果制度化的參與渠道不足,很可能會促使其尋找非制度化政治參與方式。

三條新路徑

潘岳認為,開展新的社會階層統戰要認真貫徹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加強政治培訓和思想引導,把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塑造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一是把新的社會階層統戰納入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針對人心向背力量對比這一最大的政治,要將新階層統戰作為國家治理頂層設計與制度創新的重要發力點,推動國家治理理念和方式變革。例如,針對新的社會階層體制外生存特點,要將新階層統戰推向社會、融入社會,強化基層統戰。針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目標,要將新階層統戰納入法治化建設軌道,確保新階層能夠依法參與管理國家社會事務。針對新技術對輿論生態造成巨大影響,要將新階層統戰尤其是新媒體從業人員統戰作為重中之重,打造“互聯網+”模式。針對不斷壯大的新階層規模,要將新階層統戰作為大統戰工作格局的基本支撐,強化黨的領導,不斷完善由統戰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內外互通”的工作機制。

二是鞏固新的社會階層參與國家治理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共識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使新的社會階層真切地認識到,欲實現個人價值需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欲社會穩定需有強力的執政團隊。無論是歷史的選擇還是現實的經驗都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有強烈的組織動員能力,確保社會穩定民族復興;只有維護“一黨執政、多黨參政”而非西方“三權分立”,才能確保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

三是擴大新的社會階層參與國家現代治理的政治參與渠道。完善協商民主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建設,是新的社會階層擴大政治參與、發揮國家治理主體作用的民主制度安排。新階層統戰要充分依託七種協商民主渠道,特別是政協協商、基層協商和社會組織協商,向上打通建言資政的渠道,向下密切聯繫群眾,把新階層創業創新優勢與行業企業產業發展相結合,把新階層智力優勢與服務黨政決策諮詢相結合,把新階層專業化特點與發展公益、服務民生、化解衝突相結合,從而使新階層能夠更有效地表達利益訴求和政治態度,更有序地參與國家民主政治生活,更有力地將國家治理現代化方略轉化為新階層的集體參與行動。

(作者系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審核:周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