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週歲生日,一份兩難怕是會讓北約遲早散夥

70週歲生日,一份兩難怕是會讓北約遲早散夥

北約的70週歲生日在布魯塞爾剛過完,根據“劇透”的說法今年的聯合聲明裡面提到了“中國威脅”問題。可是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前兩天不是還在唸叨“不想把北京當敵人”,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放話說“中俄不是敵人”,怎麼今天就轉了?轉吧,可是那邊聲明瞭,這邊斯托爾滕貝格又趕緊表示北約“無論如何”也不會介入南海這樣的地區,也不希望“製造一個新的敵人'。

這事情就詭異起來了。中國不僅地理上距離北約各國有幾千上萬公里不等,歷史上雖然跟不少國家交手過,可是那都是他們跑到我們家門口來找事,最近這幾十年來大家基本還都是有話好好說,生意做的都挺高興。要說中國是北約的威脅,有點滑稽。

滑稽不僅在於本來中國跟北約沒啥糾葛,更重要的是北約自己本來就說好了不會來中國這邊惹事。

一、北約是個啥?

根據北約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其實對於北約的地位和作用是有著明確的界定。大家經常唸叨的第五條是“集體防禦原則”,對一個成員國的武裝進攻會被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進攻,因此北約全體成員國都該“武裝自衛”。

考慮到北約的盟主是美國,惹了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就幾乎等於惹了美國,所以當年蘇聯跟西方對峙的時候,不管怎麼制定作戰計劃都是考慮跟美國對著種蘑菇的。最後這場大戰還是沒打起來。

但是別以為美國當年拉著西歐國家搞北約是慈母心大發生怕自己小弟被蘇聯欺負,他們的戰略重點是要用西歐國家組成的聯盟把蘇聯釘在歐洲,這樣子美國可以比較輕鬆的跑去世界各地當老大。

因此不那麼引人注意的這個文件的第六條就很有意思了,這條專門界定了一下他們“集體防禦”的適用範圍,不是全世界都好使只限於“對歐洲和北美成員國的領土攻擊,法屬阿爾及利亞(當年還沒獨立),歐洲國家締約國境內的佔領軍(嘿嘿,詭異麼?這是說的聯邦德國/西德,當年還被英美法佔領呢),北大西洋迴歸線以北的島嶼,締約國的軍艦和飛機”

好了,北約的集體防禦範圍很清楚了,北大西洋迴歸線以北。這是為啥?因為美國不想插手英法當時滿世界的殖民地那些破事,反而打算趁機挖牆腳呢!

82年的馬島戰爭,阿根廷先發動了對馬島的進攻,英國回手反擊,北約當時就很明確,這事情我們不管……只是出於好歹盟友的面子,美國悄悄地提供衛星情報,法國對阿根廷禁運武器彈藥什麼的。

為啥,就是因為第六條——不管英法那些殖民地的破事。

有了這一條,英法在殖民地其實就打不下去了,世界大戰讓兩個前殖民帝國成了空架子,本國不可能好像幾十年前那種派著大艦隊和軍隊浩浩蕩蕩跑去世界各地欺負人了。馬島戰爭是規模很有限,而且英國憋足了力氣迴光返照一把。

真要在當年廣大的殖民地到處開幹,英國王室賣了白金漢宮去住倫敦東區的貧民窟都湊不齊軍費,法國就更不用提了。

於是乎我們看見,英國人裝紳士比較體面的趕緊從印度拔腿走人,法國人開始還不服氣想重返中南半島,結果奠邊府吃了大敗仗,精銳的前黨衛軍分子充當的外籍軍團都做了俘虜,最後只好灰溜溜的認栽。最後英法合夥拉上以色列打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也不好使,埃及在蘇聯的支持下咬牙頂住了進攻,美國又在背後搗鬼掐斷以色列的軍事援助。英法只能徹底認慫。

這些地方都不在北約的防禦範圍內啊,美國木有理由管嘛……

美國不光不管英法吃癟,內心可興奮了,英法走了,他就來了。跑去越南當了接盤俠,以色列沒了其他指望只有跟著美國跑當了他插手中東的鞭子,然後是非洲國家紛紛獨立,美國“顧問”和“援助”就會及時抵達,實在去晚了也沒關係給人家獨立政權扣個“蘇聯僕從”的紅帽子,然後扶植“反對派”作為自己代理人去打內戰,東南亞什麼的地方也是一樣路數。

說到這裡,很清楚了吧?北約這個東西本來就是美國利用歐洲國家對蘇聯的恐懼拉起來的,作用主要就是在歐洲看著蘇聯。

當然了,美國也不光用“軍事保護”作為招牌,那邊還來了一手軟的——馬歇爾計劃。通過向歐洲國家放開自己國內市場,對著歐洲國家進行援助和大規模投資,讓戰後的歐洲經濟快速恢復起來。

跟著美國有安全,有錢賺,這就是為什麼北約在前面幾十年裡很穩固的原因。反觀蘇聯為了對峙搞得華約散架的就很快,因為蘇聯這邊拉著他們去跟西方對峙,甚至不停干涉他們內政冒出了“有限主權論”,那邊又鼓搗了經互會薅羊毛。東歐國家社會里普遍存在著對蘇聯的怨氣,

二、盛極而衰是必然

可是冷戰之後,蘇聯完蛋華約更是早早解散,沒了敵人的北約非但沒有也散夥,反而還在不斷地壯大。但是也就是這份壯大,讓北約內部開始產生了裂痕。

北約大步東擴成員國增加,已經頂到了原先的敵人——蘇聯/俄羅斯的家門口,俄羅斯雖然各種強硬,但是實力是明擺著的。現在的俄軍如果不是原子彈頂著,恐怕比當年蘇聯時期的一個駐德集群都不如,更不用說孱弱的經濟一時半會看不見重回正軌的指望。

那麼北約乾點什麼好呢?其實“拔劍四顧心惘然”的感覺不好受。大敵臨門不復存在,雖然俄羅斯還在讓大家不能完全放心,可是畢竟現在花錢養著一大堆軍隊不合算啊,更重要的是,成員國的心思開始活絡起來了,這就麻煩了!!

雖然干涉南斯拉夫解體,空襲利比亞什麼的都挺順手,但是這些破事美國其實不介意,只是不得不照顧一下德國和法國這些小兄弟的情緒應付應付,唯一一次啟動第五條的事情還是美國911事件之後發動的阿富汗戰爭。

也就是這場戰爭讓北約的歐洲成員國開始盤算了,自己這麼做合適嗎?很快現實又教育了他們,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候,除了老兄弟英國肯出力,還有幾個新入夥要忙著交投名狀的趕緊跟上,法國和德國堅決的不積極。

本來嘛,拿著洗衣粉說事去打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為了滿足自己,跟歐洲國家沒有一毛錢關係。現在美國自己都認慫了,法德一眾更是覺得自己做對了。

還有呢,世界經濟自從美國鼓搗出來金融危機以來總是波波折折,歐洲國家的日子誰都不太好過,所以他們在不大用得著的軍費問題上更是能省就省了。

這就麻煩了,擱在以前的美國總統總是盤算著“盟友太重要了,秩序很重要,花點錢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要美國還擁有頭號軍事力量,其他國家就是把軍隊都解散了其實也無關大局。美國保護你了,你就得聽美國的嘍。

這可不是說他們多麼寬宏大量,而是美國的日子還沒有真的難過。

這不美國自己的社會問題發酵,結果導致了特朗普上臺。現在美國可不是過去那麼慈善仁愛的態度,不僅板起臉來開始要一眾北約小兄弟趕緊增加軍費開支,還玩著關稅遊戲對著他們“薅羊毛”了。

三、裂痕就是這麼來的

美國要求其他北約成員必須把軍費開支弄得跟美國差不多的4%,道理很簡單。這樣子北約軍事力量不會被削弱的情況下,美國可以削減軍費了……畢竟現在北約軍事力量美國佔得比例很大,別人份額上來了,總量不變他自然可以少出錢了。

其實錢不錢還不是問題的全部。美國作為北約的盟主可能會打著這個旗號再去搞搞伊拉克戰爭之類的事情,或者用北約軍事力量玩極限施壓,可是美國現在對其他盟友的利益根本是不管不顧啊。比如制裁伊朗時候,就讓歐洲好多巨頭企業損失慘重。

真去玩這套那天,歐洲成員國們不是成了給美國出錢出力砸自己的鍋了嗎??以前跟美國混,有錢賺還有保護傘,現在保護傘作用不太明顯,整個形勢倒是徹底擰過來。這是拿著歐洲國家當傻驢了麼?

因此,除了少數翻翻歷史想起來“俄羅斯”這三個字就發抖的國家還願意掏腰包請美軍去壯膽,自掏腰包跟著美軍到處跑,其餘的歐洲國家現在想的是好好做生意過日子。

尤其是法國德國,這兩家不能說日子過不下去,但是也各自有問題。還記得法國為了五毛錢油價鬧了一年多“黃馬甲”麼?外加最近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也絲毫不考慮他們的利益,所以法國第一個出頭說“北約腦死亡了”,德國雖然遮遮掩掩可絕對不是沒有自己心思,沒看買俄羅斯天然氣的“北溪2”管道一天天的不耽誤長個麼?

考慮國家綜合實力,法國和德國只要真的能抱在一起其實真的不必怕了俄羅斯,再說當年搞“煤鋼聯盟”化解前年宿敵的路子,現在真的不能跟俄羅斯玩玩?

所以“自辦防務”這個話題,法國提了,德國不明確反對,但是那邊歐盟本來說好給烏克蘭的援助真的停了,嗯,就這還扯進了“通烏門”,夠亂吧?

儘管法國和德國現在還不能放下各自心思真的去搞“歐洲軍”,但是如果外來的安全壓力加大的時候,此事倒也未必不可能。

請注意,這個安全壓力不光是指的俄羅斯,美國利用北約盟主地位拉著他們跑到世界其他地方扯犢子也算。沒人喜歡掉進一個比伊拉克還深的坑,去砸掉一個比伊朗還大的吃飯鍋。

所以嘛,斯托爾滕貝格先生才急忙忙說清楚,北約不打算來南海……

看美國這個架勢,肯定不會這麼善罷甘休。

這可絕對是兩難啊!比什麼烏克蘭和伊朗問題難多了吧?

呵呵,就這道裂痕,日後恐怕只能更深了,至於哪天真的掰開了,這個倒是暫時說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