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煙臺北大街曾是繁華的金融商業街

“畫樓林立望重重,金碧輝煌瑞氣濃,簫管歇於人靜後,滿街齊響自鳴鐘。”漫步於煙臺的北大街,文化的底蘊、歷史的沉澱、民俗的風情總能在不知不覺中感動著你。滄桑歲月改變著老街的模樣,又將時光凝固在街巷的每塊磚石、每面牆壁、每條階沿之間,讓人不禁想起當年北大街那繁華的景象。

老字號書寫傳奇與輝煌

北大街是煙臺市誕生前最古老的街道,建成於清乾隆15年(1750年),歷史上稱為“煙臺街”。1861年煙臺開埠後,定名為北大街。這條老街以建於明代的天后宮(大廟)為中心,向東西延伸,東到東河崖(今解放路),西至西河崖(今西南河路),全長1420米。“當時這條老商業街上店鋪林立,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煙臺市博物館原館長王煥理介紹說。

北大街商貿範圍涉及到四周各縣,街市興隆發達,湧現出一大批老煙臺著名的商家店鋪,煙臺眾多的百年老店也在這裡寫下了傳奇與輝煌:瑞蚨祥、協增昌、生生堂、蓬萊春、鴻記棧茶莊……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總能勾起老煙臺人許多難忘的回憶。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協增昌綢緞店舊址

“蓬萊春的菜品、瑞蚨祥的綢布、生生堂的藥材都是當時最為出名的。”王老很懷念那個時候,“昔日裡蓬萊春的店員是絕對不準落座的,客人剛進店就要熱情地打招呼,顧客年齡稍長,都要攙扶著落座。客人剛一坐下,一條熱氣騰騰的毛巾就遞了過來,然後詢問客人用點什麼?有時本來不甚飢餓的客人,遭際如此熱情,也就只好點菜付款了。”談及當年的老字號,王老的思緒彷彿飄到了幾十年前的那段歲月。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生生堂藥店舊址

老煙臺曾經有過眾多的藥鋪,但只有生生堂顧客如雲,傲視群雄。“據說,他們用了塔山上的泉水煎藥,藥效可以倍之,該兩月才能治好的病,一個月就痊癒了。”王老講得饒有興致。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瑞蚨祥之所以聞名與它‘童叟無欺’的品質分不開。”當時煙臺有首兒歌:“煙臺街,東西長,中間有個瑞蚨祥。左邊裁雲錦,右邊霓衣裳。進門便有笑臉迎,出門更有笑模樣,價錢公道不用說,貨色更是當榜樣……”
  天后宮發展商貿和文化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北大街中建有老煙臺人人皆知的天后宮(民稱大廟)。位於北大街中心、供奉媽祖的天后宮,是煙臺市區媽祖文化的起源,北大街建成後,媽祖文化從天后宮延伸到街上,每逢媽祖聖誕日、仙逝日以及春節、元宵節、中元節,這裡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元宵節期間有燈會,中元節之夜,在天后宮後海邊,要舉行放燈船活動,每逢農曆3月23日和9月9日,都要在天后宮戲臺上演戲酬神。屆時的北大街,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煙臺北大街:曾是煙臺的“CBD”當年眾多老字號如日中天

“對於煙臺來說,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也是煙臺的象徵,因為煙臺市區是以天后宮為軸心孕育發展起來的。”王老如是說,“元、明、清三代,我國漕運發達,芝罘灣是漕運船舶必經之地,媽祖文化隨之傳於煙臺。明初,煙臺人便在臨海處建起三間草屋,開始供奉媽祖,並依當地習俗稱娘娘。1684年,媽祖被康熙皇帝褒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雍正年間,煙臺人便集資把供奉媽祖的三間草屋擴建為初具規模的天后宮。1810年,煙臺的商家、船幫、漁戶又集資對天后宮進行了重建。重建後的天后宮,不但使媽祖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而且逐步成為煙臺的商貿中心和文化中心。”

媽祖文化與天后宮在煙臺發展史上的作用和在煙臺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遺憾的是天后宮於1975年被拆除了!”王老至今想起此事仍心痛不已。天后宮雖然不復存在,但媽祖文化永遠不會從煙臺人心中抹去。

老商會孕育中央商務區

“煙臺開埠前,她的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業中心都集中在北大街上。”難得王老的記憶如此好,“1850年,天后宮周圍已有商號千餘家,還有面市街、飯市街、菜市街、魚市街、草市街、果木市街、雞鴨市街、竹杆市街等集市街道。1901年,煙臺八大商家發起成立了商會,會址就設在天后宮南廳。辛亥革命後,天后宮又成了金銀交易議價市場,每天清晨,各商號均要派人到天后宮取回當日以金銀易銅錢、以金銀易銀元的標準比價。那時的北大街簡直就是煙臺的CBD(中央商務區)。”

建國初,北大街上建設了工人醫院、供銷合作社、百貨公司、新華書店、百貨批發站、十姊妹理髮部等。

建國以後,北大街依然是煙臺的商貿中心,並得到飛速發展,百貨公司、供銷合作社、新華書店和一些企事業單位,紛紛進入北大街,煙臺首輛公交車,就穿行在北大街上。

北大街古樸的街貌和獨具特色的臨街建築也吸引了影視界的目光,20世紀70年代拍攝的電影《偵察兵》,80年代拍攝的電視劇《秋海棠》,都曾選用大廟、瑞蚨祥商場作外景場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大街兩側的老建築,逐漸被現代建築所代替。20世紀末,由於北馬路向東及勝利路向北的順直、拓寬,重建的北大街今分成東西兩段,東段西起平安街,東至北馬路東口南部。西段西起西南河路,東至桃花街,長510米。

如今,新北大街建成,雖走向未變,但卻變短了,穿行於其中,只能見到協源昌綢緞莊舊址和天后宮戲臺兩處老建築,它周圍的區域遍佈了飯店、商鋪和學校。古老的街貌已不復存在,但它們卻是今日煙臺的發源地,是研究煙臺市起源和孕育發展過程的重要史實。

北大街從昔日的繁華到如今的冷落蕭條,見證著煙臺各個時期的歷史。正是這種不同時期的巨大變化,才顯示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

文 / 夏丹

原文發表於《煙臺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