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鐵山命名由來,警衛班護衛下神祕小分隊縱深插入祁連山

《國家基業》之二

1955年4月28日,西北地質局在甘肅籌建645地質隊,編四個分隊,共45人,分頭進行地質調查。

年僅22歲的秦士偉率領9個人、11頭犛牛挺進祁連山山。這座在地殼運動中由古生代大地槽隆升而出的山脈,在大自然所主宰的歷史時空中同時遭受乾燥剝蝕、流水侵蝕、寒凍風化的磨礪和考驗,終成緩與峻共存的三級夷平面。

秦士偉他們的工作區域在第二級夷平面,那是海拔4000米上下的雪線周圍,山大溝深、地形複雜、無人煙、多野獸。這是個地質空白區,他們連張像樣的地圖都沒有,更沒有電臺,完全是孤軍作戰。

鏡鐵山命名由來,警衛班護衛下神秘小分隊縱深插入祁連山


祁連山裡山高瘴氣大,馱工郎生壽屁股上吊著一兜大蒜,翻山必須含蒜避邪氣。警衛班長劉棟脖子上掛著卡賓槍,時刻警惕著隨時可能遭遇的野獸。四個東北地院的實習生則有說有笑很開心。

然而,他們祁連山裡跋涉了一個多月,卻一無所獲。臉上曬暴了皮、嘴唇裂了口子、衣服襤褸、頭髮亂蓬、鞋子成了拖拉板,心情低落到極點。好在他們已經到了最後一站玉石樑。完成這裡的任務,就可以出山了。雖然筋疲力盡,卻也有了盼頭。

這當口,命運卻給他們出了一道兩難題。

在同警衛劉棟出山運糧的路上,馱工郎生壽突然想起這一片有個叫樺樹溝的地方,那裡有一種亮晶晶的石頭,砸碎了可以當鐵砂打獵用。具體在什麼地方,卻一時想不起來。

聞此消息後,秦士偉的直覺告訴他,一定是礦物露頭。

這天夜裡氣溫驟降,大雪紛飛。他們都沒帶冬天的衣服,靠篝火取暖,仍冷得直打哆嗦。

好在明天就可以出山了。

秦士偉卻突然嘟囔著說,咱們開會。

這就是對祁連山具有決定意義的著名的“樺樹溝會議”。

秦士偉提出往祁連山縱深插入,尋找樺樹溝的主張。

實習生們提出了反對意見,理由簡單而有力:實習期早超過了,我們該回去了。

多數人都反對:如此惡劣天氣,無法開展工作,搞不好會有生命之憂。

秦士偉理解大家的心情:願意走的,明天早起就走,不願意走的,跟我一起繼續工作。

當時,只有警衛班長一人表態,願意留下來。

第二天,他們從結滿霜雪的被子裡鑽出來,頂著風雪朝南行進。托運行李、物資的犛牛已經傷病難捱。小組成員沒有一個出山。

第五天傍晚,他們終於到了樺樹溝。在10月的暮色裡,他們找到了陡壁上懸垂著的赤紅色鐵礦露頭。

鏡鐵山命名由來,警衛班護衛下神秘小分隊縱深插入祁連山

回憶起當時情形,秦士偉說:沒有興奮,已經累得站不住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當時發現大家都沒有香菸了,那感覺真難熬,後來警衛班長一路返回,找了不少我們扔掉的菸頭,說句實話,大晚上看到警衛班長撿回來的一堆菸頭,比見到鐵礦露頭還興奮!

他們帶著樣品出山報信,走到頭道溝時,遇到了帶隊作業的技術負責人陳鑫。他們再次折返樺樹溝,又是兩天的艱苦行程,確認了這座規模宏大的菱鐵礦。

根據秦士偉他們的發現,1955年12月,陳鑫與西北局總工程師王恆升決心抽調精悍的地質人員進山作業,完成樺樹溝1:5000地質填圖,為勘探做好準備。

甘肅省委、省政府同意西北局將頭道溝-樺樹溝一帶命名為鏡鐵山的建議。從此,以地質命名的新地名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

鏡鐵山命名由來,警衛班護衛下神秘小分隊縱深插入祁連山


就在這個月,2000人的築路大軍開進祁連山。

就在這個月,一支以鏡鐵山為目標組建的新隊伍迅速集結,番號634隊。隊長是轉業軍人盧仁槐,陳鑫任工程師。

這是祁連山的冬季,風大雪大,氣溫極低。


鏡鐵山命名由來,警衛班護衛下神秘小分隊縱深插入祁連山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