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正經歷5大商業變革

中國農業的開展,離不開方針。一起,每一次革新都是中國農業的重新洗牌。

的確,從改革開放40年來看,中國農業閱歷了從弱到強,從無序走上有序。現在,中國農業又來到十字路口,咱們希望從中國農業的革新史中找到一定的商業規則。

中國農業正經歷5大商業變革

1、工業融合的商業邏輯:農業場景打造

三產融合,一直是國家推動的創新方針,一二三工業的結合或許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彼此融合,每一個核心為各個環節賦能。

特別,農業。

相關方針:2018年6月,農業鄉村部印發通知,決定施行鄉村一二三工業融合開展推進行動。力爭到2020年,主體規模不斷壯大,工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明顯提升,企業與農民利益聯合機制愈加完善,建成一批融合開展先導區和示範園。

其實,咱們從許多的案例來看,農業工業融合的終極目標就是打造農業新場景,推動農業的開展和農民的增收。

比方:中糧的智慧農場。

中糧智慧農場是中糧生態谷的重要組成,由中糧集團投資3.8億元打造而成,是中糧生態谷項目的“名片”,也是現在房山區內最大的單體休假項目。中糧智慧農場現在的業務板塊有科技農

業展示、出產農業和微休假構成。

一起,中糧智慧農場確立了以自然教育為切入點,以自造活動IP、社群運營和多自營內容的活動板塊,為農場構成穩定的本地客群。

在農業結合方面,中糧智慧農場也在致力於打造綠色安心食物日常供應基地,為顧客供給奶油草莓、奶油生菜、菌菇、番茄等有機果蔬,品嚐食物本真的滋味;或許認購一方土地,種菜或種豆,讓全家體驗傳統農耕樂趣,培養顧客的消費、飲食習慣。

中國農業正經歷5大商業變革

2、休閒農業的商業邏輯:農產品途徑革新

咱們一直在考慮,休閒農業到底幫助農業處理什麼問題?其實就是農產品出售的問題。

另外,全國休閒農業調查報告,明確現在我國休閒農業收入來源主要是靠農產品出售,休閒農業仍是一種低水平的休閒消費。

因而,國家通過推動許休閒農業的開展或許鄉村旅遊,城市顧客都來鄉村,為鄉村帶來大批的流量和用戶。

互聯網圈有一句話“得流量者、贏天下;得用戶者,得天下”。如果咱們把這句話套用在農業運營上,也非常適用。

舉個例子吧。

90後農孩分明花了不到兩年時間,將“寶苞”打造成了中國最大的農業體驗項目。改項目創始人租下了廣東佛山8000畝的荒地,把它改造成了有著廢棄貨櫃改裝的“客棧”、有著龍蝦魚塘、五彩稻田等別具風情的景觀設施、有著生灶火、採蔬菜等休閒項目的寶苞農場。

一起,該休閒農場通過農副產品、蔬菜瓜果、鮮花盆栽等產品及農業旅遊、休閒參觀服務工業的線上線下運營,出售農場綠色蔬菜禽肉和各類優選食物,實現一站式用戶體驗服務,創造了O2O農業品牌。

中國農業正經歷5大商業變革

3、互聯網農業的商業邏輯:消費改變出產

個人總覺得對農業影響最深的是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農業把農業出產、管理和途徑統統給顛覆了。

眾所周知,農產品難賣與信息不對稱有很大的聯繫。如何用前端的信息影響農業出產端。這個痛點就需要用互聯網技術來破解。

比方,宋小菜就是處理了這一個痛點。

宋小菜成立於2015年,從蔬菜切入生鮮B2B,通過收集下游訂單,把需求反饋到上游產區,再從產區把產品運送到農貿商場周邊的冷鏈倉,菜農就可以直接到冷鏈倉提貨,無需像從前一樣到批發商場的多個供應商處進貨。

宋小菜通過以銷定產的反向供應鏈形式(訂單農業),通過收集城市農貿商場“菜估客”的收購需求,對商場進行精確的預估,指導菜農按需出產,然後處理蔬菜商場產銷信息不對稱、出產者賣貨難的問題。

4、土地保管的商業邏輯:包銷時代

土地保管已經成為農業最好的形式。畢竟,土地保管可以快速實現2個目標:1)農業現代化;2)節省資源。然後有利於農民增收。

相關方針:財政部發布農業綜合開發三位一體 大力扶持新式農業運營主體。中央財政組織資金3.18億元,扶持121個基層供銷合作社開展土地保管服務,為新式農業運營主體供給全保管和半保管服務。

從土地保管形式來看,土地保管就是包產包銷。其可以處理鄉村勞動力,實現農民多業增收。

比方:中化農業的MAP。

中化MAP 是中化農業整合全工業鏈資源打造的途徑,為規模化農場供給農業栽培全方位處理方案及種肥藥產品包,以及農機、氣象、金融、農產品出售等綜合服務,處理農民最大的兩個痛

點:如何種好、如何賣好。

MAP途徑主要供給從產到銷全方位處理方案,希望可以幫助農戶獲得更好的收益,實現可持續開展。一起,與新式農業運營主體聯合,篩選本地化的合作伙伴,通過土地保管把農民組織起

來,實現土地適度規模化,共同建設MAP規模化現代農場。

中國農業正經歷5大商業變革

5、大食物的商業邏輯:以顧客為中心

未來已來!中國農業正閱歷5大商業革新

農業標準化的重點就是大食物理念。通過把農產品做成工業品,然後提升標準化。

現在,新希望、溫氏、齊峰果業等都開端切入食物領域,或許轉型成食物集團。從栽培或養殖源頭開端,切入加工和途徑出售以及品牌打造工業鍊形式。

傳統的農業最大的弊端就是“幕後英雄”,然後導致與消費商場的脫節,甚至信息的不對稱。

因而,大食物理念會成為農業開展必經之路,然後促進農業工業化和品牌化開展。

比方:溫氏切入生鮮領域。

養殖職業破局。早在2016年年初,溫氏已經開端在深圳等一線城市佈設“溫氏生鮮”門店,從最初的8家到2016年底的四五十家,再到2017年開端在華南區域全面招商。

一起,根據《溫氏生鮮招商加盟手冊》,溫氏生鮮將採取“公司+店主”的運營形式,產品是溫氏集團的肉製品和奶製品。

溫氏多年來專注養殖職業,而關於此次溫氏進軍零售生鮮門店業務,有業內人士剖析認為存在兩重“跨越”:其一:要從畜禽養殖跨越到屠宰職業;其二:要從屠宰職業跨越到零售職業。

看農業新生態!

農業新革新已來,商業形式、運營形式都將發生改變。但我個人還認為各位農業老闆要關注3個方向:

第一、細分領域。儘管很多人都提到大農業,但能真正發生革新或許改變的永遠是小眾領域。其開展脈絡也是小眾推動大眾的改變。

比方:農業服務領域。近些年,農業服務興起,農服有成為農業開展的助推器,改版農業出產和管理、途徑等環節。

第二、新技術應用。農業缺什麼?人才和技術。特別是新技術的應用農業之後,出產效率或許經濟效益將會大大提高。

比方,京東和阿里的AI技術運用養豬和生果之後,豬的產量和出欄率、品質將會發生革命興的改變。當然,除了AI技術,仍是物聯網技術、甚至區塊鏈技術、大數據等等都是未來農業做大做強的東西。

第三、做生態鏈生意。其實,這個理解。就是做與自己相配套的業務或許可以疊加的業務。這樣做可以處理3個問題:1)資源共享;2)節省本錢;3)防止競爭。

我也舉個例子:比方,有一家做農資生意的企業老闆,怎麼樣才可以做強做大自己的業務呢?其實,他可以與植保無人機合作、還可以與農業金融公司合作。因為,這兩家公司的目標群體是一致,通過整合服務生態上的產品與服務,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最後小結,未來已來,變是必要的,但咱們仍是要去考慮“不變的東西”。做農業,什麼是“不變的”,應該是敬畏自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