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高以翔,已經去世第5天了。

這位暖男再過不久,就要與未婚妻修成正果。

卻因為一檔綜藝,永遠定格在了35歲。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屍骨未寒,而更令人氣憤的事,卻在這兩天輪番上演。

對節目組的追責沒有等到,等到的卻是——

這場全民關注的事故,責任方熱度迅速下降,

不得不讓人懷疑節目組是否使了什麼招數轉移視線、模糊焦點。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追我吧”相關微博從第1天的第一,到今天掉出前十

對事故的追思也逐漸演變成明星大型訴苦現場……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從而引起網友大量不滿。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我們為什麼那麼不滿?

人血饅頭。

你們藉著高以翔的事故,實則為自己牟利。這和古代吃人血饅頭有什麼區別?

實力不配。

你“高危職業”,至少拿到了與高危職業匹配的薪資。

但某些明星,是否拿出了和薪資匹配的實力?

高危職業?

如果工作超過12小時、兩餐之間超過6小時、疲勞工作就能算是高危職業……

那豈不是我們的醫生、警察、消防員、記者、互聯網民工等等,全都算是高危人群了?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看看老藝術家是怎麼看待演員付出的

而你們所謂的疲勞,從某種角度來說,還不是自己給鬧的——

如果不是由於片酬太高、檔期太緊,投資方、製作方不得不壓縮成本,又何需那麼辛苦?

說到底,明星的錯誤就在於,一群最沒有資格吐槽的人,卻佔盡天時地利,說出了本應由普通勞動者說出的話——

這年頭,誰比誰容易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難。


01

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55萬,居全球之首。

更可怕的是,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尤其是近年,因為勞累過度猝死的年輕人,實在太多。

而且,大多發生在我們身邊。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2011年,由於長期熬夜,作息嚴重不規律、導致癌症晚期的32歲復旦女教師于娟

在抗癌一年零三個月後,與世長辭。

徒留70多篇“癌症日記”。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

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一語成讖。

彷彿開啟了潘多拉魔咒,印證著互聯網時代倒下的無數個“于娟”。

10個月前,華為36歲工程師在開車途中失去意識,送到最近的醫院拼命搶救仍於事無補。

在這之前,他從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22個月都沒有休假回家。

出事前2天,仍在通宵工作。

只是剩餘的33天年假,再也沒機會休了。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華為工程師妻子泣淚之言

4個月前,一名投行93年員工在加班後猝然離世,都沒來得及等到轉正。

同行人稱,熬夜是家常便飯,經常“連續一週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連做夢都在趕進度。

這樣的高強度工作幹一年,身體就會吃不消。

工作不順時,每天晚上睡覺都在想,“就這樣睡過去算了吧”。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1個月前,一位知名美女漫畫家被朋友發現暴死在上海的一間出租屋內,年僅26歲

桌上還散亂著未完成的畫稿。

許諾自己的休息也沒有兌現。

她的最後一條微博寫著:

安詳地沉睡吧,我最愛的魔女。

但沒想到,永遠沉睡的,是她自己。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還有太多猝死的案例,無法一一盡數。

而他們,離我們真的很近。

他是在工作崗位上猝死的記者,

是半跪在床前猝死的法官,

是剛出地鐵口倒地猝死的外企中層。

他是汲汲營營的芸芸眾生,

是所有為生活奔忙的,

你和我。


02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那麼容易猝死?

或許,還要從我們的環境尋找答案。

這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誕生了無數機遇,也埋下了無數隱患。

高昂的房價物價、快速致富的渴望、被同齡人瞬間超越的恐懼、商人們適時販賣的焦慮.....

讓所有無處可逃的局中人,上緊了發條——

有錢,是這個時代成功的唯一標準。

你不努力,就要被時代拋下。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於是,“我才23歲,卻感覺什麼都來不及了。”

什麼詩和遠方,什麼人生理想。

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

人到中年,嘴上抵抗著資本主義無情壓榨、鄙視著996是福報的鼓吹,

身體卻誠實地發現,即使996都tm買不起房。

即使買得起房,也還要面對下一代日益激烈的競爭衍生出的,各種鋼琴班費、樂高課費、游泳費、舞蹈費……

於是,一邊安慰自己,“我在為簡歷打工”,一邊淚往肚裡流。

一邊為《熬夜致死》的文章點贊,一邊繼續拿命換錢。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而這樣的集體過勞,也催生了一種現象——報復性熬夜。

即使知道熬夜有害,依然會在深夜忙完一天的工作後,狂刷倆小時手機。

因為那是一天中僅有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

用過度的娛樂,彌補過度的勞累。

也把身體,越熬越垮。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儘管,“不知道是第幾百次提醒自己了。”

但仍然,道理我都懂、夜越熬越深。

因為哥熬的不是夜,是唯一的自由……

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的困境。

不想熬夜的,必須得熬。

必須得熬的,越熬越上癮。

儘管我們比誰都瞭解,這樣的“放縱”,只能導向一種結局。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03

那麼,面對越來越嚴重的過勞猝死現象,

我們能做什麼?

社會又能給予怎樣的幫助?

有朋友說,學習心肺復甦術(PCR)和人工除顫儀(AED),關鍵時刻能救命。

確實,在高以翔的事故中,如果能在倒地後的“黃金4分鐘”迅速由專業人士進行PCR及AED,很有可能挽回一條生命。

所有的結果,也許就會和現在不一樣。

現場救援是否及時,也直接成為判斷節目組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的標準。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但如果,放在其他更普遍的情況中呢?

普及PCR和AED,是否真的有效?

我想,恐怕現實情況並不樂觀。

坦白說,事發後南北的第一反應,也是儘可能普及急救知識。我本人也曾作為紅十字會一員,接受過急救培訓。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但後來想想,事情遠沒那麼簡單。

因為這種方法救援的成功,有著極為苛刻的條件。專業的人、專業的儀器,缺一不可。

而作為工作間隙學了一招的我自己,真的足夠專業麼?

一個真實案例。

朋友公司一位程序員猝然倒地不起。

幸好,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在公司的組織下,接受過急救培訓。

你肯定會說,太好了。這位程序員有救了。

但現實情況是什麼?

現場10多個擁有急救知識的同事,沒有一個敢上前實施援救。

為什麼?

因為1、2次的培訓並不足以真正讓人學會這門技術。

臨到上場,他們早已忘了急救要點,只能憑印象進行嘗試。

然而這種專業的援救,豈能全憑印象操作?

胸外按壓的位置、手勢、角度、力度;清除患者口鼻異物時,下巴抬高的角度、捏住鼻子的分寸;除顫時的頻率、力度等等……

全都是援救成敗的關鍵。

任何一個環節的不專業,都會引起救援的無效和延誤,甚至直接導致患者的死亡。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第二,援救還牽涉到法律問題。

在進行PCR時,由於心臟按壓頻率高、力度大,這意味著患者很可能出現骨折等情況。

誰來承擔這個責任?

目前法律沒有任何規定。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醫生尚且不知如何定論,何況沒有救援資質的好心人。

由此引申出另一個問題。

會不會因此被家屬訛詐?

在高以翔的事故中,他的父母展現出極大的善良、寬厚,

但必須承認,不是每個家屬都是這樣。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不願去想象,但那麼多碰瓷案例“珠玉”在前,

不得不讓人三思而後行。

第三,還有一定的幾率,牽扯到性侵犯問題。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以上,還只是假設救援成功的情況。

而如果沒有救過來呢?

希望下一屆年輕人,不要再猝死了

我國CPR心肺復甦成功率低於1%,意味著即使專業的醫生,也無法保證將人救活。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瞭解。

對於好心救人者,家屬很有可能在悲痛欲絕的狀態下“倒打一耙”——

如果不是你亂救,他也許還能活。

這樣的結果,對於當事雙方來說,都將會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不會救

不敢救

多怕慢慢演變成,不想救

所以,儘管不願承認,

實現全民PCR,仍是隻一個美好的希冀……

而目前情況下,能救過勞年輕人的,仍然只有我們自己。

怎麼辦呢?

或許,在不得已熬夜之前,督促自己更加抓緊效率。

在報復性熬夜之前,多想想自己的家人,為他們保重自己的身體。

告訴自己儘量早睡,至少今天……

其實很想給出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

但最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無解之謎。

很多事情,真的不是努力就可以。

只能說。

願祖國繁榮富強,願孩子住的了學區房。

不熬夜這事兒,我們這一代,估計是指望不上了。

那就祝我們下一代,不要再猝死了吧……


(有深度,有溫度。帶你看透娛樂,感悟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