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說起《清靜經》,很道友都能背出全文來,它只有短短的四百來字,卻是道教徒早晚課的重要經典。它教人“如何清靜,漸入真道”,教我們認識大道的本質,超脫七情六慾所造成的短視、主觀去修學悟道,從而指向無私並且圓滿的應對一切人與事的清靜境界。

為什麼要達到清靜境界呢?因為清靜是道的本性,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性。所以《道德經》中說:“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經》指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達到清靜境界,那麼人就能體悟道的內涵,“與天地合其德”,所作所為自然與天地間的客觀規律相符合,凡事都得心應手,好像天地萬物都來歸順自己一樣。常守清靜,最終就能達到我們修道的目的:與道合一。

然而,現實生活中,包括我們的修道過程中,我們往往發覺要保持一顆清靜之心,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啊!那麼是什麼擾了我們的清靜之心呢?

《清靜經》裡有這樣一段話: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神是喜好清虛的,但人心常常騷擾它;人心是喜好安靜的,但各種慾念常常去勾引它。如果能把這些慾望都排遣出去,心自然就能安靜,心一安靜神就能清虛。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與它對外反應作用的心靈原本都是清靜的,只因我們受外境的牽動,控制不住心猿意馬,而引發七情六慾,使得我們脫離了我們的本性,所以個人的經驗中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紛擾,以致使我們遠離了清靜境界。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是什麼擾了我們的清靜呢?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慾望擾了我們的清靜之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類為了生存及發展,合理的慾望是需要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慾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人類走下樹巢,走出洞穴,從茹毛飲血改為食不厭精,造華屋宮殿,以車代步,進而還要上天入地,細微至粒子,廣袤至宇宙,都要窮盡其奧妙。這全都是慾望的推動。

那麼有人就會奇怪了,既然慾望有這麼多的作用,它不挺好的嗎?怎麼會擾了我們的清靜之心呢?請注意了,我們說的是正當的慾望。對於慾望理解的困難之處就在於此,它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卻是惡魔。它既能推動社會進步,也能滋生邪惡,成為破壞秩序、毀滅文明的災星。慾望如果沒有節制,那就是災難了,比如食慾,正當的食慾使我們擺脫了茹毛飲血,衍生出了不同的菜系,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我們道家許多寶貴的養生思想也多與此相關。然而美食的泛濫,使一些為吃而吃,竟致於暴殄天物,浪費了不說,還傷了身體,甚至有人送了性命,想想每年因為貪杯導致事故而失去生命的人有多少?大的我們再想想2003年的非典,這麼大的一場災難,給我們的社會造成了那麼大的不便與不安,它的起因就是因為人們食慾的膨脹,對於野生動物的獵食。

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慾望往往是一個無限的黑洞。明代朱載育的散曲《十不足》對人的慾望無限膨脹有這樣一段描述:“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做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這段話對於人的慾望的描述寫的實在是太形象了。一個溫飽得不到保障的人,吃飽了以後就想著穿好的衣服,穿上好的衣服想住豪華房子,住進了豪華房子又想著房子太空,最好有個漂亮老婆,當然能夠金屋藏嬌就更好了。等滿足了他這個願望,又希望做官,做大官,做了大官又想著做皇帝,做了皇帝了他又打上神仙的主意了,如此延續,用“欲壑難平”來形容恰如其分。

正因為人的“欲壑難平”,無限膨脹的慾望遮蔽了我們去認識自己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心靈,我們的心才無法達到清靜之境,我們的人生也多了許多苦難。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年輕人,因為給一個部落立了功,部落首領為了答謝他,便要獎勵一些土地給他。首領說:“你從這裡往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裡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就都是你的了。”

年輕人欣喜若狂,免費的東西,誰不想多要一點。於是,他鉚足了勁,走過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跨過一條河流又一條河流。每往西一點,他所屬的範圍就大一點。範圍大一點的時候,總想著還可以再大一點點。他想:再走幾步吧,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接著,他又往前走,一直走到筋疲力盡的時候,他才想起該回家了,可是太陽已經悄悄藏在了山後。

太陽落山後,年輕人還沒有回來,部落的首領便派人去找年輕人。結果卻發現他在遠處的一個山上,累死了。

聽完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會笑那個年輕人太貪婪,以致得不償失,他要是不那麼貪婪,適可而止,那他就可以佔有一片土地,衣食無憂,現在因為貪婪反而丟了性命,真不值得。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是這個年輕人,我們無法拒絕慾望一步步的誘惑。

我認識一個朋友,去年股市行情大好的時候,他賺了一個盆滿缽溢,他想稱著形勢大好,狠賺一筆,於是將所有的積蓄都投了進去,結果現在的情形大家可想而知了,股市大跌,股票被套,這位朋友天天只有愁眉苦臉的對著大盤,期待股市挫底反彈了。這樣的例子我想絕對不止一個,類似的情形,我們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吃自助餐的時候,即使吃不了,也要把碗裡裝得滿滿的;得到了愛人的情感,不去珍惜,卻希望更進一步得到對方全部的愛;得到了朋友的幫助,不僅不顧感激,還貪婪地看著別人手中的錢財;做錯了事情,因為僥倖沒有受到懲罰而繼續做更多的錯事。正是因為這些沒有止境的慾望,我們才離我們的本心越來越遠,離清靜越來越遠。

有人認為慾望的不斷滿足是一種幸福,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認為錢欲得到滿足就能幸福的,在真正擁有了財富後,卻也有人因為已經青春不在而懊悔不已,當年對於幸福的期盼也並未如期而至。認為權欲得到滿足就能幸福的,也有人因為太過沉重的責任和壓力而身心交瘁,曾經對於幸福的憧憬,變成無官一身輕的慨嘆,甚至變成權欲的奴隸,鋃鐺入獄,不要說幸福,就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一併喪失。可見慾望的滿足並不能與幸福掛鉤,慾望的膨脹只是迷失了我們的清靜之心。

也因此,清靜經裡告訴我們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裡所要祛除的“欲”就是人過度膨脹的慾望,只有祛除了那些不正當的慾望,人才能通向清靜之境。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因此我們不提倡禁慾主義,允許每個人有正當合法的物質利益和收益供其享受和使用,並以人們滿足正當需要,達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為理想目標,但這個正當的慾望,是與每個人的綜合能力和諸多條件相關聯的。道家提倡人有一個“慾望度”,就象水到一百度會沸騰一樣,對自己的慾望,我們也必須把握住這個“度”字,這個“度”就是要認識自己,瞭解你有多大的獲取社會認可的能力,提出適合自身條件以及自身生存所需的慾望要求,這也就要求人學會“知足”。

道祖說:“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人,不會感覺到自己缺少什麼。道祖又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貪得無厭的人,必然招致禍殃。道祖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即不過分貪求、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遭受恥辱和危險。

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正是我們道家人生價值觀的體現。道家主張求道悟道、濟世度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不是滿足各種物質慾望;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

人生應該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慾放縱;多做行善積德之事,少做損人利己之事。道家所主張的人生,是追求自我覺悟的人生,是追求與道合一、與天地造化同流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生,是慈悲為懷、以利濟蒼生為己任的人生。這樣的人生,自然是摒棄了自私和物慾的人生,是杜絕了奢侈和浪費的人生。

道經修煉著作《坐忘論》有言:修煉的實質就是消除心靈上的汙垢,追究人心的本體。人心的本體原來就是道,只是這個本體被我們的意識所汙染,以致矇蔽越來越深,而與道隔絕。現在如果能消除這層心上的汙垢,還心以本來面目,就是修道。使心不再隨意遊蕩,而去與道冥合,讓心重返道的本質,就稱為歸根。這裡所說的,使我們的心遊蕩而無法清靜的正是我們內心那些無限膨脹的慾望,這些無止境的慾望是蒙在我們心靈上的汙垢,是它們隔絕了我們與道合一,我們學習修道,努力與道合一要做的就是控制我們的慾望,還我們的心以清靜的本質。道經指導我們,我們只要祛除了那些不必要的慾望,守住自己的清靜之心,就能百病俱消而覆命,繼而續命,就可以知道根本的常道。知道了常道就會無所不明,最後就能長生成仙,這也正是我們修道的目的。

總之,是無限膨脹的慾望侵擾了我們的清靜之心。要想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第一要務就是要少私寡慾,遣欲以澄心。最後,祝各位道友都“能常清靜”,並最終達到“天地悉皆歸”的境界。

(文章轉自春雨師兄,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