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不讓票子變“毛”這是央行最珍貴的承諾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近日,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求是》雜誌上發表了7000字長文,詳細論述了貨幣政策的本源和目標以及我國貨幣政策的使命與擔當等。在這篇文章當中,易綱金句迭出,最為大眾關注的,是“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了,不值錢了”。

易綱這句話,道出了貫穿於中央銀行幾百年歷史中的金科玉律:貨幣價值穩定,是央行權威的根基。中央銀行最初從英格蘭誕生,是為了方便政府籌措資金,央行發行的貨幣本質上也是央行對貨幣持有人的負債。在金銀本位制的年代,公眾可以隨時將手中的貨幣兌換為貴金屬,央行需要用儲備的貴金屬兌付債務。到了信用貨幣時代,雖然央行不再有兌付貴金屬的義務,但流通在外的貨幣仍然以央行負債的形式,明確記載於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代表了央行對於國內外所有貨幣持有人的承諾,而債權價值不縮水是維持這份承諾的基本要求。

幣值穩定,直接體現為物價穩定,任何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為此幾乎所有央行都設定了具體的物價目標,以確保貨幣發行量符合經濟的實際需求。為了促進經濟擴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物價增長目標普遍在2%及以上,但這和保持幣值穩定形成衝突,為此央行需要設定政策利率影響金融市場,讓貨幣持有者獲得不低於物價漲幅的無風險回報。

但這種狀況,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被顛覆,零利率甚至負利率、量化寬鬆等非常規貨幣政策成了“常規”,在歐洲一些國家,民眾存款不但收不到利息,反而還要向銀行支付“保管費”,銀行發放的按揭貸款不但不收利息反而還要定期減記借款者的本金。氾濫的流動性,不僅沒有帶來經濟的復甦,反而推高了資產泡沫,歐洲一些國家的國債價格最高已飆升至面值的近2倍。

現在尚可用低利率刺激全社會負債規模增加,進而帶動經濟復甦,如果再度發生經濟危機,各家央行還有什麼政策工具可用?

正如易綱在今年9月及上述文章中提及的:未來幾年,還能夠繼續保持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和市場所羨慕的地方。

評判和衡量貨幣政策,根本上是要看是否有利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總體上有利於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符合中國人儲蓄有息的傳統文化,有利於適度儲蓄,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降息的大背景下,中國央行並未跟隨大幅降息,而主要是動用定向降準,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研究創設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暢通利率傳導機制,實現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滴灌”;即便最近MLF、LPR有所下降,也僅僅只有5個基點的調整,遠低於過去基準利率一次25個基點的調降幅度。全球對比來看,中國的利率仍維持相對較高的位置,政策空間充足。

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並不在於貨幣供應量,而在於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調整。而不讓票子變“毛”,才能堅守好貨幣政策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福祉的初心使命。可以說,這是央行最珍貴的承諾。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