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有不少經濟學家都有一個苦惱。一旦亮明身份,就會被人追著要求預測房價或者股市,近幾年,還被要求預測比特幣的走勢。其實,懂經濟學,並不一定懂股市和房市。不過,經濟學的確對市場有些深刻的認識。今天,我們就來透過經濟學,來聊聊金融市場是不是有效的。

聽到這個問題,你第一反應可能會說,當然有效啊。我們學過亞當·斯密的理論,也學過哈耶克的理論,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定義下的市場,表面上人來人往,追逐自利,也有危機和週期。但最終,這個市場是有效的,會自我修正。現在,我們剛學了行為經濟學,你可能長個心眼,認為有沒有效結論是不一定。如果你是個有經驗的投資者,無論你炒房、炒股還是炒幣,面對金融市場的問題,看法就更不同了。

這個問題,確實很複雜。學術界爭論了幾十年。甚至,諾貝爾獎委員會也沒法定奪。2013的經濟學獎,就同時頒給兩位觀點完全不同的經濟學家。他們,就是尤金·法瑪(Eugene Francis Fama,1939.2.14-至今)和羅伯特·席勒(Robert James Shiller,1946.3.29-至今)。哪一派更正確呢?先來聽聽各自看法。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尤金·法瑪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羅伯特·席勒

1、有效市場假說

法瑪是意大利裔移民,1939年出生在紐約。他現在芝加哥大學任職。很有意思的是,他和上一講提到的賽勒是同事,辦公室就差一層樓。但他們在經濟學上的觀點,卻完全相反。他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有效市場假說”。他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這理論,流傳也非常廣。因此學術圈,對於他得諾獎,早有共識。

簡單說,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資產的市場價格,反映了該資產的所有可能信息。可以說,代表了理性的市場參與者的均衡選擇。這個假說包含兩層含義。

  • 首先,一隻股票價格,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它的歷史信息。所以,技術分析之類,無法獲得超額利潤。
  •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股票價格不僅反映了歷史信息,還反映了未來信息。也就是,體現了所有公開公司的前景。所謂基本面分析,也沒法獲得超額利潤。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那怎麼解釋各種利好消息呢?按照有效市場假說,如果真有某種利好,那些提前知道的人,想必自己就已經股市中,大筆買入。股價呢,早就飆升了,也體現了利好。這樣,價格與利好消息間的空檔,以前即使存在,現在就早沒了。而且,因為大家都想多賺超額利潤。所以,很自然的,有很多人,有動力去挖掘沒被注意到的信息。最後呢,信息與反映這些信息的股價,差距會很快消失。而且會越來越快。

事後看,市場幾乎總是有效的。股價,總能反映已經發生的所有信息與猜測。未來波動,只取決於還沒預料到的新信息。

這無疑具有很強大的解釋能力。你想想,在實踐中,確實如此。所謂小道消息,總是不夠快。任你多聰明、收集再多信息、動用了多強電腦。能夠持續戰勝市場的人,少之又少。這理論還很有學術生產力。在它基礎上,學術界創造了期權定價模型、市場有效前沿理論、最優組合模型等等一堆理論。

市場有效性,也符合主流經濟學家的偏好。市場是經濟學首要研究對象。市場的有效性,幾乎成為信仰。法瑪身後,並不只有他一個人。他的理論,是在主流經濟學家巴舍利耶、薩繆爾森等基礎上完成的。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2、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不過,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金融市場的特點是,市場程度最高,數據最豐富。因此,對市場有效性的爭論,也最激烈。最主要的反對方,來自以羅伯·席勒為代表的行為金融學。

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有點類似主流遭遇異端。前者前提是理性人。後者則強調,人其實沒那麼理性。那麼從行為金融學,怎麼看市場?

  • 首先,人的理性程度不高。因此,就算有正確的信息,也很難做出正確的反應。
  • 其次,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很難保證在任何時刻,都能收集到所有重要信息。
  • 第三,人會受到別人決策的影響。所以,人並不能確定,自己是完全正確的。假如,你獲得一個內幕消息。如果不完全確定,你就不會不顧一切地行動。

所以,有效市場假說認為,人在獲得正確信息後,馬上能夠買賣足夠的量。以至於,能讓股價迅速反映這一信息,在行為金融學看來,是不可能做到的。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簡單說,席勒認為人們的選擇並非都是理性的,是會受到非理性支配。比如感情、激情、直覺甚至本能。這些感受,也就是動物精神。這概念來自凱恩斯。人既然是理性動物,就有動物精神。如果你覺得太過抽象,那麼回味一下。當親戚朋友告訴你,他買的房子一年漲30%時。你內心翻騰的各種衝動吧。

凱恩斯也是投資大師。難得的是,一生有過幾次嚴重虧損,還能成功翻盤。他打過個比方,假設你是一場選美比賽的評委,你怎麼讓自己選擇的美女,就是最後獲勝的美女呢?挑你覺得好看的?肯定不行。因為別的評委未必覺得好看。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挑選你覺得別人覺得好看的。對,這和股市裡的操作一樣。你覺得什麼股票好,不重要。其他人覺得什麼股票好,才重要。很明顯,他對市場的理解,更接近行為金融學。人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不能一直正確地認識形勢。因此,歷史上,才有了那麼多資產泡沫。

3、兩種觀點將繼續纏鬥下去

最偉大的投資者巴菲特,曾嘲笑有效市場假說。說相信這一理論的人越多,自己越容易賺錢。確實,按照有效市場假說,完全不存在價值投資的機會。而對於巴菲特的成功,在有效市場假說眼裡,他不過是一個幸運兒而已。

巴菲特的搭檔芒格則說,有效市場假說大體是正確的。但平均結果僅僅是平均結果,完全信奉有效市場假說極端的人,是精神錯亂。他認為,有效市場假說那麼流行,是因為這理論與人的智力有交叉點。有些人可以利用它玩弄數學本領。所以啊,就吸引了富有數學才能的人。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他們說的都有些道理。有效市場假說確實爭議不少,有人甚至稱它為經濟學上“最驚人的錯誤”。但為什麼這個理論,還有那麼多粉絲?因為,有效市場假說,是對經濟世界乾淨明瞭的簡化。他的前提假設,也許不合乎現實。但它的結論,卻很難被證偽。這道理,與一般均衡理論有點兒類似。

從學術而言,近年來金融學研究日益精細化。尤其在期權定價公式之後,對資產與風險定價的要求,也更加精益求精。大多數研究者仍舊延續法瑪的路線。也取得很多進展。反過來看,動物精神就沒那麼多粉絲。因為,它對經濟世界的現實假設,很難模型化。所以,沒多少理論生產力。從經驗和常識,席勒的洞察,顯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讓突然讓大家意識到:原來,現實中,真有“系統崩潰”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在有效市場假說中,不存在的。

未來,如果席勒路線,想要挑戰法瑪路線,在數學化上,要取得突破。按照現在趨勢,法瑪路線勝出可能性大。但是,如果要更多解釋描述現實世界波動,它也必須整合席勒的洞見。

總結一下,今天為你介紹了,"有效市場假說"和"行為金融學"這兩派完全相反的觀點。法瑪認為,市場是有效的。理性是市場的主心骨。席勒的看法正相反,市場是無效的,投資者往往是非理性的。你可能還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把他們放在一起呢?委員會的解釋是這樣的,幾乎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準確預測未來幾天、幾周的市場,所以短週期裡看,席勒有道理。但通過研究對較長時期內的價格,可以對未來數年的價格形成預測。從長週期裡看,法瑪有道理。

經濟學大師頂級智慧:法瑪VS席勒,當有效市場假說遭遇行為金融學

別說諾獎和稀泥。比起別的市場,金融市場確實更考驗人。有位物理學家,轉行成為金融大師。他就說,在物理學中,你是在和上帝玩遊戲;在金融界,你是在和上帝的造物玩遊戲。物理學模型,如果能夠計算出行星、粒子的軌道,那就是對的。金融模型不同,通過觀察,很難說對不對。可見,這不是因為物理學更精確,而是,金融市場更“難”。其中,有太多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