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每發表一篇論文我都會告訴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為這個領域貢獻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個腳印。”這是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2014級博士生童鑫做科研最直觀的態度。


截止2019年3月,他共發表SCI論文25篇(統計),總影響因子(IF)233,總引用次數390餘次(Google Scholar統計),其中13篇論文發表在研究領域高影響力(IF>10)期刊上,研究成果對國家未來新能源材料領域發展意義重大。


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圖源:電子科技大學官網


2017年,童鑫獲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最高榮譽“成電傑出學生(研究生)”,並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2018年獲唐立新獎學金、電子科技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優秀畢業生等稱號。


今年3月,博士生童鑫入選教育部“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童鑫曾於2018年12月提前通過博士學位答辯並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他選擇留校從事博士後工作,繼續其在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為國家基礎前沿領域發展貢獻力量。



曾在大四申請直博

成為成電基礎院首名博士生


童鑫還在大三的時候就通過學院的綜合導師制度結識了王志明教授,彼時的王志明剛從國外歸來,雄心勃勃地想要在電子科大施展一番拳腳,這對師徒打那時候就結下了緣分。


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童鑫和導師王志明教授


等到了大四,童鑫站在科研的門檻上舉棋不定的時候,一向豪邁的王志明大手一揮,“來吧,跟著我幹準沒有問題”。於是童鑫就加入學校剛剛成立的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成為了學院第一名博士生。


基礎院初創,一切還在摸索的過程中,暫時沒有條件給童鑫提供優越的科研環境。王志明就別出心裁的選擇了“自頂向下”的培養方法,要求童鑫廣閱讀、作綜述,還要爭取發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


綜述性質的文章往往是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執筆來寫,這可難壞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們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卻暫時沒有與之相配的環境和器材,如果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幹最簡單的工作,那就永遠也不可能躋身一流。”


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本領域的高深論文,“這樣的一個經歷培養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讓我以後的路走得更輕鬆。”


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區頂級刊物《先進科學》上發表了題為“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論文,兩年內被引次數多達25次。這是他在科研領域踏下的第一個深深的腳印,也成為了他叩開海外聯合培養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圖源:電子科技大學官網


童鑫剛到基礎院,王志明就為他聯繫了海外的大牛導師聯合培養,王志明說:“他的導師是歐洲科學院、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加拿大工程院三院院士Federico Rosei,學術成就自然不必說,每年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參加學術前沿會議。”


於是童鑫在中外雙導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請到國家公派名額前往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進行聯合培養。如果說第一年的培養使他建立了對於科研的初步認知和宏觀體驗,海外求學之路則幫助童鑫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真正地“上道”了。


在直博的四年裡,童鑫共發表SCI論文21篇,其中9篇論文發表在研究領域高影響力(IF>10)的期刊上。能以如此高的速度發表SCI學術論文,還包含有一區文章(一區一般是各領域的top期刊),平均下來每年要發表5篇左右,這幾乎可以用“開掛”來形容。


國內外大牛教授聯合培養

獲得學校學生最高榮譽


初到加拿大的時候是個冬天,13個小時的時差、零下40℃的氣溫、沒有煮開的涼水、沒有辣椒的西式快餐,從作息到生活習慣都讓這個四川男孩不適應,更別說全英文的工作氛圍……面對書本上了解但未曾感受過的西方文化,童鑫硬著頭皮開始了異國他鄉的求學路。


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在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


在導師Federico Rosei教授和小組博後的指導與幫助下,童鑫把目光投向了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寵兒——量子點。量子點是上個世紀為了應對能源危機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納米級別的半導體材料,施加以一定的光照就可以激發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


量子點可以通過表面含水的活性基團與生物大分子相聯,在生物科學上具有無限的研究前景。可是目前量子點的合成大部分還是限於鎘、鉛一類的重金屬元素,童鑫就想:“量子點更大的天地是在未來日常生活中的光電器件以及生物學上的應用,那就必須要解決有毒的問題”。


得益於前期大量閱讀文獻的積累,童鑫瞭解到在化學合成領域有著通過無毒金屬離子置換重金屬元素的辦法。何不來個“移花接木”,童鑫採用連續陽離子置換的方法替換出了量子點中的重金屬,而新型無毒的量子點在700nm以上的近紅外波段有著不錯的吸收效果和發射光譜特性,展現出了這種材料在太陽能領域和生物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


童鑫和研究團隊基於這類量子點組裝出了光電化學電池,展現出了優秀的光電轉化效率,與水溶液結合使得水分解產生氫能源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整理而成的論文“近紅外無毒核殼結構巨量子點”也發表在了能源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


一連串的成果像滾雪球一樣被不斷地研發出來,童鑫的“科研腳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童鑫也因為突出的科研成果獲得電子科大學生最高榮譽,成為 2017年度十位成電傑出學生(研究生)中的一員。


國外導師Federico Rosei教授評價他說,“童鑫具備一個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各項品質,是青年一代研究生中的典範。”

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幫基礎院引進8名教授

學成回國成“小導師”


今年年初,國務院面向全國各相關機構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到,“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頂尖人才和團隊匱乏……”看到文件,童鑫一拍大腿,“既然國家有需要,作為一名黨員,我就要有自己的擔當,朝著‘頂尖人才’的方向去努力嘛。”


要做貢獻也不能只鑽科研。早在本科的時候,童鑫就為了基礎院引進國外教授做了很多工作,他負責翻譯、整理、填報了20多位外籍專家的資料,併成功幫助學院引進了8名教授。現在基礎院能夠實行國內外雙導師制度、打造國際化的學術交流特區,童鑫可謂是功不可沒。


等到童鑫回國,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已經大變樣,成為了電子科大科研創新領域的一支生力軍。而童鑫作為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博士生,也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大師兄”的責任。


他根據國外學習經驗著手成立了新能源光電材料實驗室,從裝修細節到佈置儀器,童鑫全都親力親為。利用實驗室的平臺,他手把手地教指導實驗技巧,點明實驗方向,解決數據分析的難題,帶出了一百多個學弟學妹。王志明笑著說,“童鑫已經成為團隊裡面的一個小導師了!”


他4年發表25篇SCI 學成回國後成為團隊“小導師”

△作為研究生老生代表參加學院開學典禮


“國家在基礎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實力相比歐美髮達國家還有待提高”,童鑫堅定地說,“我想踏踏實實搞我喜歡的研究,踏好每一個腳印,爭取為國家多做點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