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5處槍傷!青海老人深藏功與名,登上中國好人榜

中央文明辦28日在四川省宜賓市舉辦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併發布11月“中國好人榜”。103位身邊好人光榮入選,青海省黃南州葉志保老人榜上有名。

九死一生,5处枪伤!青海老人深藏功与名,登上中国好人榜葉志保,1928年出生,江蘇沭陽縣人,1944年參加革命,1945年入黨,先後參加抗日戰爭,國內解放戰爭錦州戰役,抗美援朝,在這些戰役中,九死一生,身受5處槍傷。

1955年轉業到青海工作,先在塘格木農場任科員,指導員。

後調至尖扎任公社駐隊幹部,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人民醫院副院長,縣紅衛小學校長和縣紀委書記九死一生,5处枪伤!青海老人深藏功与名,登上中国好人榜
九死一生,5处枪伤!青海老人深藏功与名,登上中国好人榜九死一生,5处枪伤!青海老人深藏功与名,登上中国好人榜

鐵血老戰士深藏功與名 紮根高原奉獻一生

山河破碎風飄絮,鐵血丹心衛家國

“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1944年16歲的葉志保懷揣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滿腔熱血加入了新四軍第3師,窮苦人家出身的葉志保說不出什麼豪言壯語,他參軍的理由就是響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保家衛國,上陣殺日本鬼子”的號召,僅參軍2個月就在河南信陽縣周圍孜村與日軍進行了作戰,此後“響應黨的號召”成了葉志保老人一輩子的縮影。

葉志保老人記憶猶新的第一場惡戰發生在安徽無為縣,歷史的記載總顯得那麼平淡,資料中的記載不過百字:“1945年4月,以淮海第二、三支隊組成的獨立旅,南下皖江歸七師指揮。奉七師命令向無衛城和襄安鎮的日偽軍隊發起進攻,經激戰,殲日偽軍100餘人,日偽軍殘餘部隊撤出兩地。8月17日,無衛城、襄安宣告解放。”而現實往往是雨打衣裳淚沾衣,從老人身上我們依然能清晰的感受到國仇家恨的悲憤。我們勸他喝口水再講,可他態度異常堅定,半靠著病房床頭硬是要堅持講完,跟隨他的回憶,我們回到了75年前。

17歲的葉志保隨獨立旅出戰,被圍日軍猶做困獸之鬥,始終不肯投降,日軍的負隅頑抗意味著像葉志保這樣的年輕生命將會一個接著一個倒在子彈和炮火中,他們一個連隊幾十號人去炸炮樓、去衝鋒、去拼刺刀,整場戰鬥下來活著的一隻手就能數過來,城是拿下了,但是跟他一起上戰場的戰友們卻再也沒能活下來,這對17歲的少年是怎樣的切膚之痛?哪怕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甲子又5年,但當他談起這些犧牲的戰友時卻幾度哽咽,顫啞著聲音反覆在默唸 “有戰爭哪有不犧牲的,有戰爭哪有不犧牲的……”,也許唯有這樣才能寬慰他內心的悲痛。

然而殘酷的戰爭並沒有嚇退這個瘦高的年輕人,一場場鮮血淋漓的戰鬥反而使他異常堅定,1945年抗戰結束,他隨部隊回江蘇沭陽縣休整了半個月便跟隨師部(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洪學智)北上,輾轉江蘇、湖北一直到達北京凌口村,從那兒繼續北上翻過長城到了東北,參加瞭解放戰爭。由於對東北情況的不瞭解,加之北上途中天氣愈加寒冷,謠言四起,說東北不能去,會凍死人,一些人北上作戰的信念便開始動搖,然而他步伐堅定,繼續跟著部隊走。戰爭催人成長,此時的葉志保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縱使東北的冬夜寒風如刀般刺骨,但他毅然把自己的新軍服送給了一位新兵,難道他自己是鐵打的,不怕冷?對於這個在江蘇長大的大男孩,這個冷是異常的,他卻挺住了,因為他的內心裝著一片為黨為人民的暖陽,黨指到哪裡就打到哪裡的忠誠信念,已經融入了他的血液,剛趕到錦州部隊駐地的那一晚,師部為他們做了酸菜豬肉燉粉條,那股飯菜的香味讓他似乎徹底化卻了所有戰爭的硝煙和陰影,有了一種回家的感覺,然而長途跋涉後的第一頓“佳餚”還沒到嘴邊,國民黨第13軍就偷襲過來了,教導員迅速組織他們撤退,拉著凍僵的他淌進了河,冰冷的河水瞬間讓他沒有知覺,身後的子彈像雨點般撒在河面,剛到河中間,眼看著幾個大跨步就能上岸了,然而身後的教導員為保護他們身中數槍倒在了冰冷的河裡,再也沒能站起來。肢體上的麻木不代表心靈上的麻木,任憑長夜裡18歲的小戰士發出怎樣的嘶吼都沒能喚醒教導員年輕的生命,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隨冰冷的河水永遠逝去了。時隔70年,淚花仍在老人的眼中打轉,這又是怎樣的切膚之痛呢?

1946年春天,葉志保和部隊奔赴遼寧大窪子作戰,就在這場戰鬥中,子彈從他後頸射進了左肩,他倒在了血泊當中,身為副班長的他原本與班上12名戰士並肩作戰,但當他甦醒過來卻再也找不到自己的連隊,後來通過多方打聽才知道,他所在的連隊除他以外無一生還,全都犧牲了,在戰場上最大的孤獨莫過於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都犧牲了,這更是怎樣的切膚之痛?如果脫下這身軍裝,他只是一個剛成年的小夥啊,18歲正值青春、花季的年齡,可是在他心裡裝的只有“聽黨指揮”,再無他想,哪怕前面是刀山、是火海、是犧牲也無所畏懼。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受過的槍傷就有5處,但那有何妨,他們依舊在戰場上拼殺,在吉林四平地區作戰時,整個四平被敵軍地毯式的轟炸,建築物只剩3棟樓,的情況下他們毅然頑強作戰,以血肉之軀,對抗鋼槍鐵炮,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他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勇敢,更是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1949年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祖國的大江南北唱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葉志保的眼睛溼潤了,對於他來講,這是一句沉甸甸的歌詞,因為這中間融入著太多的流血和犧牲。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他再一次踏上征程,葉志保被編入67軍第199師第595團,任軍械庫主任,負責從鳳凰城到丹東運送彈藥,隨後兩年他就奔波在這條運輸線上,默默為前線送彈藥,伴隨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他的戰爭生涯也落下帷幕,然而屬於他自己的戰鬥遠沒有結束,青海在呼喚著他。

百廢待興正當時,主動請纓守青海

“黨需要我到哪裡去,我就到哪裡去”。1954年春,經歷了戰爭洗禮的葉志保,迎來了遲到近20年的學習生涯,他被調到北京第六炮兵預備學校,學習文化知識,他倍加珍惜在學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的學習。一年剛滿,學校裡號召大家去建設青海,有召必應的葉志保主動請纓,踏上了前往青海的列車,剛到青海他被分配到了青海省公安廳勞改局,工作地方在海南州唐格木農場,平均海拔3000米,因為業務精幹,1956年他到省委黨校學習,1958年他被分配到了尖扎地區,此後就在尖扎這片土地上紮了根(今青海黃南州藏族自治區尖扎縣)。他先後在尖扎地區當順鄉、昂拉鄉、能科鄉工作,這些地區在當時都是尖扎最艱苦的地方,即使是經過改革開放、精準扶貧大跨步的發展後,前往當順的道路依然是異常崎嶇,有近

150道彎,然而在葉志保看來這些困難稀鬆平常,都不是困難,他曾在這些地區的農業技術服務站工作,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發展農業,但當時社會並不穩定,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還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鎮壓土匪的任務。一次他們接到可靠情報大批土匪從同仁向尖扎地區集結,他和同事便一路徒步過古浪堤、古浪河,做工事。土匪聲勢浩大,但葉志保絲毫沒有害怕,任憑土匪怎麼造勢呼喊,他們都毅然堅守,最終土匪們退縮了,不攻而散。

從他的檔案裡瞭解到,此後,他歷任公社駐隊幹部,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人民醫院副院長,縣紅衛小學校長和縣紀委書記,然而我們去探望他時問及當領導的經歷,他只說道“他不想在人前說道,沒做什麼大貢獻,就不提了。”為青海的發展付出了大半輩子,朝如青絲暮成雪,92高齡依舊不提功勇,淡泊名利,只求務實。從江蘇到青海,跨越了大半個中國,一聲黨的號召,就在異鄉堅守了一輩子,他的工作崗位一再調動,角色也一直在轉換,但是不變的是他對黨有召必應的忠誠和對誓言的堅守。

九死一生,5处枪伤!青海老人深藏功与名,登上中国好人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