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11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原會長姜增偉,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主持開幕式。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王京清指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大背景下,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尤為迫切。經過研究探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提出了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相結合,突出同行評議在評價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提出的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推出的評價報告逐漸得到學界和社會的關注及應用。

  為進一步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研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強化科研誠信管理工作,王京清提出四點意見: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二是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三是堅持公開透明的專家遴選機制;四是培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

  姜增偉表示,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直接影響市場經濟的興衰、生產要素的聚散和發展動力的強弱。優化營商環境,要在完善監管體系的前提下進一步放鬆制度約束,向市場放權;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通盤考慮,為其提供精準的公共服務;要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要有國際市場意識和全球意識,考慮域內域外雙重因素。

  周洪宇認為,教育評價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眼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以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有效能、更具活力的現代化教育,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為目標。當前,我國教育評價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加強教育治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從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標準、評價結果等方面著手,建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標準。

  李軍表示,要建立科學化、規範化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分類評價。學術期刊是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風向標,是學術交流的主渠道。學術期刊評價是對學術水平和創新價值的客觀檢驗,也是學術研究成果獲得同行認可、學術認可和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相關機構須深入研究,共同做好期刊評價工作。

  論壇發佈了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研究成果,涉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特色化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特點與前沿識別、學科評價、網絡正能量綜合評價、科研誠信等方面。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的相關人士共百餘人參加會議,並圍繞“營商環境的評價與優化”“期刊發展與科學評價研究”等議題進行研討。

原標題: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