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文|瑪嗒嗒

最近同事李華不止一次地對我吐槽道:“我這份工作真是太難了,我如果幹下去,那就是一種煎熬和痛苦。如果不幹了,我又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相信每個走出學校,進入職場的人,每個人都會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職業規劃。有沒有進行過職業規劃的人,一目瞭然。

前同事王豔,當時我們都是剛畢業的護士,現在已經在原單位升級做了護士長;現同事小喬,兩年前進入公司,也是從最低的基層做起,現在已經是主管了。

成功的人,總會有必然的原因。

盲目的堅持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充分的收穫,但有目標的前行,一定會讓我們的堅持有所見證。

想起今天看的一本書,用一個對話來回復下同事李華——

動物們要舉行一場聯誼會,領導秘書狐狸對驢說:“你的嗓門高,來曲獨唱吧。”

驢說:“我不去,我唱得很難聽。”

狐狸說:“那你去試試做主持人吧。”

驢說:“我不去,我形象不好。”

狐狸說:“那你幹什麼?”

驢說:“我只拉磨。”

狐狸說:“好,你就去拉磨吧。”

如果你不能深刻認知到自我,不能充分利用多種工作機會挖掘自身潛能,那麼你永遠不會被領導發現你的閃光面,自然也成為不了領導青睞的多才員工。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怕就怕,你一邊沉默著、一邊迷茫著、一邊擔憂著,這種情況才是最最糟糕的。

1

有規劃或許會失敗,沒規劃一定會多走彎路,錯過機會

你有沒有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

你理想的職業是什麼?

你是否有自己的明確職業規劃?

你現在的企業是否有為你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你是否出現職業困惑?出現困惑是否知道有何解決途徑?

……

相信聽到最近一次職業規劃的朋友們,一定是在最近的求職面試上。一般在面試的時候,都會被面試官問道:“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如果你一時語塞,肯定會大打折扣;如果你能有條不紊侃侃而談,一定會為你刮目相看。

如果你對職業規劃還是沒有很好的一個理解,不如用“因果倒推法”試試看。比如,你希望5年、10年、20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如果要變成你想變成的模樣,那麼你這5年、10年、甚至20年後的自己,希望當今的自己做些什麼呢?

想到了就立馬去做,不要猶豫。

就像我同事小喬,今年5月份剛剛晉升了主管,如果她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肯定不會在短時間做到這個位置的。更不可能遇到了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鬱鬱寡歡。

現實中的每個人,在工作中肯定會遇到大大小小不被理解的委屈和難題,如果你一時走不出來,鑽牛角尖最後吃虧的肯定是你自己。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我們既然認定了一份工作,就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告誡自己:不斷鞏固專業知識和能力,協調好各個部門的人員和關係,學會在錯誤中分析和總結,成功之門早晚會被你在下一個路口開啟。

2

職業規劃有deadline嗎?有。

《莊子·養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對於職場中的人來說,職業也是有期限的,這就是職業生涯。

相信不少人都會聽到過千篇一律的吐槽和抱怨:“在工作遇到困難和瓶頸期的時候,對自己產生懷疑和否定”。

是不是這個工作不適合我?是不是領導對我有意見?我還能在這個崗位到底能堅持多久?

我們不妨先來分清下,就業、職業和事業三者的區別和聯繫。

就業:包括就業的條件、收入條件、時間條件,是最基本的需求。

每個人涉及工作都是從滿足基本的生存問題開始的,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以好多的上班族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個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

顯然,這是很難的。

職業:這個階段就是人自身追求更高的層次和需求,比如得到尊重和理解,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比如,你剛進公司的時候,只需要把本職工作做好,時間久了之後,你也想往管理方面發展,而不是侷限於手裡的基本工作和工資。

想得到更多的認同和成就感。

事業:職業人的最高境界,事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樂意去努力或者所有的人都能努力所能實現的。

目的是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與其他無關。

最好的關係轉換就是:把工作轉化為職業,把職業轉化為事業。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蘋果公司的老闆說:“蘋果公司不能承諾給任何人提供一份終身工作,甚至連5年也不能。

但是我們能承諾,你在蘋果公司工作期間,你將受到不斷挑戰,你能不斷學習和進步,這段職業生涯,使你在當地,甚至在全世界的人才市場上有競爭力,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現實中大多的人在求職一份工作的時候,問的最多的就是:“月薪多少?經常加班嗎?做五休二嗎?包吃包住嗎?”而不是,“你們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能在這個崗位上鍛鍊什麼?”

記住,學習力比學歷重要,創造力比財富重要。

把眼光放長,在本職領域做一個競爭力的人才,做一個無人替代的人才,才會讓在圈子裡立於不敗之地。

擁有了核心價值,你才會有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

屆時就是你選擇別人,質問別人,而不是你被選擇。

3

如何規劃職場中的四大階段?

我一直覺得,找工作跟談戀愛是一個性質的。都會經歷四個階段,即“興奮期、疲勞期、寂寞期、收穫期。”

興奮期:剛找到工作後,你就像是一隻歡呼雀躍的小鳥,對工作中的任何事保持新鮮和熱情。

態度積極主動,內心能量滿滿,因為未知,學習主動性極高。

疲勞期:新鮮勁一旦退去,熱情不再,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惰性和逃避心理。這就需要自我的及時調節和時間管理。

寂寞期:出現狀況後,你就會不斷質問自己,是不是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收穫期:少數人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一般在疲勞期,寂寞期就打退堂鼓了。停留在這個階段的人,大多是勤勉深耕多時,才享受到這個苦盡甘來的成功和喜悅。

朋友李威初到職場,接了一個新的腫瘤科項目,困難重重。

醫生不配合,病人不依從,項目上的流程自己也不是很熟悉,狀況不斷。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如此痛苦,都是因為別人故意跟他過不去,自己才會寸步難行。

他並不知道,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上,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荊棘和困難。但我們要堅信,失敗與成功向來都是“一步之遙”。

同樣的起點,同樣的背景,別人為什麼能夠比你收穫更豐腴的成果,就是因為人家比你堅持更久。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不同的堅持,註定是不同的結果。

而職場旅行的真正意義在於:在你面對坎坷困難的關卡時,能夠從容應對,並將一副爛牌能打出一副春天,這才是你學習的地方。

4

“三大感性認知法”,幫你找到自我

  • SWOT分析法(也稱TOWS分析法、道斯矩陣)即態勢分析法。

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的,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S代表:優勢(Strengths),W代表:劣勢(Weaknesses),O代表“”機會(Opportunities),T代表:威脅(Threats)

因此SWOT分析法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職業決策工具,它能能夠將我們的優劣勢和個人的內部條件進行綜合概括,便於我們更好的理解自我,認識自我。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在進行SWOT分析前, 我們應該先評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板和短板。

第一步,找出自己的優勢。第二步,找出自己的職業機會和威脅。

比如,我的優勢在於有一定的護理知識經驗,目標明確,有較強的溝通和實踐能力,有對護理工作的熱情和期待,有冷靜沉著的能力……

我的劣勢是過於急躁,急於表現。管理能力差,動手能力差……我的機會是護理專業缺口大,市場機會多。我的威脅是同行競爭激烈等等。

你的自身情況瞭然於胸。

  • 工作經驗回顧法。

這個方法可以找一個你的朋友扮演訪問者,幫助你回顧每一項工作經驗,並把焦點放在那些你覺得最投入、最困難以及最沮喪、最無力的經驗上面。

儘可能挑選善於傾聽的朋友,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自身的認識,都會有個清晰的瞭解。該方法的缺點不大適合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可行性不大。

  • 成就感法

我們都會有這種感覺:在完成一件自認為完成不了的事情之後,內心的喜悅會來得持久而滿足。雖然很辛苦,但覺得很值得。

該方法與工作經驗回顧法有些類似,適用於有工作經驗的職場者,在獲得成就的時候,把當下的“內心流動”的感覺寫在記事本里,堅持收集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5

如何設定自己的職業目標?

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並能把目標寫下來,經常對照檢查。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目標與成功的關係

這個實驗可以說明:目標與人生的成敗有多麼至關重要的關聯。你是不是經常因為無所適從而感到有憂心忡忡?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沒有目標的人就像行駛在沒有方向的帆船裡,人海茫茫,不知道終點在哪。而一旦有了目標,你的精神就有了支撐,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會有堅強的意志和魔力堅持下去。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職業目標是什麼呢?3個小技巧get一下:

首先,確定職業價值觀。

其次,設定的職業價值觀遵循SMART原則。即目標明確性,目標的可衡量性,目標的可實現性,目標的相關性,目標的時限性。

最後,學會“以終為始”。(從結果出發)的目標管理,想想20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不管是男是女,所謂的人生贏家,就是對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想過怎樣的人生。

《規劃最好的自己》:別將你最好的能力,用錯了地方

很多時候不是你沒有能力,而是沒有將能力用在對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