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如何打垮晚清第一名臣?下篇:辭職的曾國藩

03崇厚處理方式加劇危機

天津發生的一切,讓清廷感到腦仁疼,畢竟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硝煙剛散去不久,此時滿朝文武一心謀求中興,既然中興,就得倚重與西方列強的經濟等合作,可是現在發生這種事不但會影響雙方的關係,甚至還會再度引發刀兵之災。

消息傳回京師後,恭親王奕訢訢十分重視,連忙派自己的親信、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前往處置,結果,崇厚處置此事,非但沒有花功夫調查實情再做處置,反而不問青紅皂白,先罷免了天津知府張光藻與知縣劉傑等一干地方官員,示好法人,而後又出動軍隊,大肆逮捕牽涉進此事的平民,以開刀問斬。天津地界因此人心惶惶,但法方似乎並不買賬。朝廷內部對崇厚的處理方式更是大加抨擊,一時間,所有矛頭都指向了崇厚本人以及剛成立不久的總理衙門。

崇厚本想通過此舉來堵住法國人的嘴,沒曾想,法國方面不但不接受其“誠意”,反而藉機大加勒索,並從國內調艦隊來施壓。這下崇厚可慌了神,連忙向恭親王求援,要求派人來接替自己的工作。於是,恭親王經過考慮,選定了中興名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而崇厚則被派往法國道歉。

04曾國藩的“中間路線”及其餘波

曾國藩帶著幕僚一干人等離開江南後,先前往京城,見過兩宮太后與恭親王等人,一方面述職,另一方面也藉機瞭解天津教案內情。不過,讓他失望的是,慈禧等人對此事也是一籌莫展,毫無頭緒,只能交給曾國藩一個處置教案的底線,那就是避免戰爭。

曾國藩深以為然,而後便又趕往出事地點。曾的出馬,讓不少人感到振奮,畢竟曾聲名遠揚。朝廷清流等認為其理學功底深厚,必能向洋人示以“華夷之辨”大義,捍衛聖賢之道;總理衙門的官員則認為曾跟洋人打交道比較早,深諳同西人交涉之道,必能靠其手腕化險為夷。至於普通的平民百姓,更是對曾國藩這樣一個大人物,抱以極大的信心,總體來看,認為曾能輕鬆處理好此事的觀點,佔到了壓倒性多數。這樣的社會輿論,讓曾更感到壓力倍增。

天津教案如何打垮晚清第一名臣?下篇:辭職的曾國藩

(曾國藩像)

到達天津地界後,曾開始遣人調查實情,並與已經被解職的天津知府、知縣等了解情況,這一番調查, 曾感到收穫不小,因為他至少搞清楚了豐大業開槍一事以及民眾對於天主教堂的懷疑和恐懼。他把這些迅速傳回京城,但讓他感到心寒的是,西太后等並不關心內情,而只是催促他不惜一切代價儘早結案。很顯然,清廷只關注結果,而不在乎過程,這倒也是不少當領導的共性。

曾在來到之前,曾不斷申明自己會一碗水平端,公正斷案,但是,法國方面的施壓,以及上級領導的催促,打亂了他的心緒。曾很想走一箇中間路線,既不得罪法國人,又讓本國官民能夠服氣自己的處置結果。但這又談何容易?

經過長期拉鋸式談判,曾與法國方面終於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法人放棄之前處死天津地方官的要求,轉而將其充軍流放,而涉及焚燒教堂的16名平民則要被處死,其餘還有幾十名民眾被施加以程度不同的處罰。當曾將這一結果送至北京後,恭親王等連忙答允,至此,曾國藩對案件的處置,算是在程序上結束了。曾本人身心俱疲,辭職告退,教案的後續則交給了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來處置。

天津教案如何打垮晚清第一名臣?下篇:辭職的曾國藩

(繼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

05曾的自憐與教案的惡果

不過,程序上的解決,並不代表曾可以從此自己置身事外,不少清流派甚至是曾國藩的同鄉,都對曾的交涉結果表示不滿,認為曾辜負了他們的厚望,侮辱謾罵曾國藩之聲不絕。

這倒也能理解,畢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事件難度的低估以及各種影響因素的刻意忽略,本就是支撐個人感性道德情感上升的基礎。但是,我們可以理解前人,前人卻絕不會像我們一樣去多理解曾國藩本人,哪怕一點點。在很多人眼裡,曾只要義正辭嚴的拒絕,並像林則徐一樣訓練軍隊海防,就可以挫敗法人可能的懲罰式侵略,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這是個問題。

不過,面對初到之時受到眾人歡迎稱讚的現象,同後來曾被輿論抨擊所形成的現實反差,我們的主人公已經有些麻木了,他並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沒有向別人過分提及自己有多難,而是攢了一些銀兩分給即將被流放的知府等人,以表自己的內疚之心。他自信自己這樣做雖然“為時論所棄”,但畢竟避免了一場戰爭,為清廷發展中興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站在曾的立場上,“個人譭譽,何足道哉?”

這畢竟只是曾的一家之言,讓他所未能想到的是,除了自己的名聲跌入谷底之外,曾對於天津教案的處置,為日後帝國內部類似教案的處置,提供了一個極其惡劣的範例。之後每當世俗民眾將涉及教民的案子報到衙門,都遭消極應對。民眾從官方找不到想要的公平,自然會訴諸於其他社會組織,義和團趁勢而起,並在庚子年達到頂峰。曾身為治世能臣,再高瞻遠矚,恐怕也無法預測到30年後的事情。但其對此結局,恐怕難辭其咎。

天津教案如何打垮晚清第一名臣?下篇:辭職的曾國藩

(義和團運動)

十多年後,一個年輕的外交官踏上了前往俄國聖彼得堡的修約之路,那裡,崇厚又製造了一個外交上的爛攤子,等待著他去收拾。這個青年的名字,叫做曾紀澤。

參考文獻:

《清史稿》 中華書局

《李興銳日記》 中華書局

黃建朗等《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三聯書店

郭黎《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述論》湘潭大學碩士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