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選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聽你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真不懂

有學生問:

高一選課,爸爸非讓我選物化生,說好就業,我好糾結怎麼辦?

新高考選課,有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要聽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多數不懂新高考的規則,當然這有點誇大的意思,但是我們分班已經半個多學期了,還有學生陸陸續續進行修改組合並調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不下去了,而當初選科,多數都是被父母“強制”選科的。

當然,新高考選科,也不要依靠老師,老師的建議可以聽,但是說實話,很多老師對於新高考選科,也是一知半解,畢竟這是一個新生事物,老師接受也是一個過程,而且很多老師還有一個弊端,只考慮學生眼前利益,不考慮也不知道以後的發展,比如如果學生選擇了化學,不選擇物理,到了大學就會出問題, 因為大學化學專業,是要學大學物理的。

新高考選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聽你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真不懂

一、選擇物化生組合,到底好不好?

物化生組合,是典型的學霸組合,也是學霸的最愛,因為這個組合,是專業選擇面最廣的組合,選擇這個組合,基本上不用考慮專業受限了,除非要選擇軍校、警校的某些專業,這些專業是要求選擇政治的。

那麼在,這個組合是不是最好的組合?不一定!因為能學得了,能得高分,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學生不考慮自己的水平,強行選擇這個組合。

結果到了高二,物理跟不上了,考30多分,化學跟不上了,也考30多分,甚至連生物也學不了了,所以學生請求換組合,每一次考試後,都有學生下定決心改組合,而一旦修改,對自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其他學生已經學了快一本書了,你要重新學,至少短時間內影響是很大的,對心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所以,選科好不好,不能單純以就業為主要考慮因素,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

新高考選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聽你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真不懂

二、新高一選科,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高考選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考慮的先後順序,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1、自己能學得:我覺著這是第一位的,能學好才是“王道”,如果學不了,其他都是“浮雲”,連大學都考不上,還要什麼專業?可選擇的專業,最後你也只能選擇一個,這一個還未必是你最喜歡的,也未必是最熱門的那個,與其那樣,不如先去考一個好大學。

2、自己要學得:專業的問題是第二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比如我以後就像學和計算機有關的專業,那麼就要選擇物理,哪怕物理不好,也要盡力去學好,否則和這個專業無緣。我要想學醫,當醫生,就儘量選擇物理和化學,最好選擇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組合,如果在“3+3”地區,還可以考慮選擇化學和生物組合。學生在選科之前,一定要先熟知大學的專業,在本省的選科要求,一般是提前“三年早知道”,關注本省的招院信息。

新高考選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聽你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真不懂

3、對手競爭更弱的:因為新高考實行賦分制度,所以對手的實力非常關鍵,選擇相對弱的對手,有利於給你賦分更高,如果選擇的學科對手實力很強,就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有的學生物理只能考40多分,偏偏要選擇物理,那麼在“3+3”模式下,物理是需要賦分的,最後多數會成為別人的“炮灰”。

4、學校實力更強的:在高中,老師的作用非常明顯,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對老師都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要選擇學校相對有優勢的學科,或者老師水平更高的學科,對學生還是很有幫助的。儘量避免學校弱勢學科,或者學生選擇少的,避免走班,否則多少都會受到影響。

新高考選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聽你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真不懂

5、自己想學得:我把這個放在最後,是因為多數學生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更不知道自己想學的是不是能夠學好。比如很多學生喜歡學化學,因為化學有實驗,比較有意思,但是選擇了化學之後,成績卻非常差,最後只能被迫改科。所以,如果真的有興趣,自己自然能學好,如果自己高一就學不好,不要扯什麼興趣,學習起於興趣,終於毅力。

最後,給學生提供一些選科建議:尖子生可以任意選科,但是建議選擇物化生或者物化地組合;中等生一科保專業,兩科用於提分,比如選擇物生地、物生政、物地政等組合;成績差的學生,直接選擇政史地組合。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