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節奏預期平穩,A股承納力“今非昔比”

近期有關IPO是否存在“大躍進”的討論引發了監管層注意。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監管部門也通過各種方式向市場傳達了“呵護”之意,表態會一直關注投融資平衡、關注市場流動性,在做好融資端改革同時,也會同步推進提升投資端的活躍度。

對A股市場而言,IPO一直都是個敏感環節。但是回顧A股市場發展近三十年來,事後看每一次叫停IPO往往都隱含著巨大的制度成本。

從2017年開始,證監會總體保持每週一批批文,每批2-4個批文左右的節奏。“我認為現在的發行節奏總體較為平穩,且保持了很好的延續性,給予了市場穩定的預期,並非所謂的’大躍進’。”中信建投資本市場部負責人陳友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信從證監會的層面來說,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繼續保持新股發行的常態化的同時,也會把握好新股發行的節奏和力度,不會對市場造成系統性的影響。

“我覺得不存在’大躍進’。整體而言,從優化上市公司質量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角度看,新股常態化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穩定投資者預期的需要的。”中信證券股票資本市場部負責人張宗保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當前的發行節奏,明確可以看到監管層對整個投融資市場平衡的關注。

他補充稱,當前的國內資本市場與幾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已經有足夠的容量和承納力,來接受常態化發行。

擔憂並非來自IPO

今年以來,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總共有120家企業完成發行,平均每週發行2.7家,融資36.9億元,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部分投資者感受到近期IPO節奏太快,可能與幾家銀行股集中發行及上市有關,近期渝農商行、浙商銀行及郵儲銀行先後發行及上市,合計募集資金超過510億元。

“我認為大盤股的發行是市場的正常現象,大盤股是市場的定海神針,也是很多風格穩健的投資者的偏好品種,一個健康且完整的資本市場不可能只允許小盤股發行而排斥大盤股。”陳友新稱。

根據wind統計,截至11月29日,主板剔除渝農商行、浙商銀行,自今年6月份以來上市滿10個交易日的新股共有55只,平均一字漲停板的天數為7.31個;已經上市的56家科創板上市首日平均漲幅是125.39%,平均而言上市後漲幅保持在正常水平。

在陳友新看來,目前市場的擔心主要源於近期二級市場整體走勢下行,這其實跟新股發行量多少沒有必然聯繫。

“個別市場化詢價股票如渝農商、浙商銀行、科創板久日新材、昊海生科等部分股票上市後出現了破發也引發了市場的擔憂。”他認為,隨著新股上市後出現破發的情況,投資者在申購新股時的報價也會相對謹慎,市場會對新股定價進行自發的調節。

張宗保也認為,近期投資者出現的憂慮可能與郵儲銀行等融資規模較大的IPO項目上市有關。“其實整體而言,戰略投資者會消化掉很大一部分壓力,同時戰投的支持,也有助於後市平穩。”他說。

具體來看郵儲銀行的發行方案,確實也做了特殊設計。有機構分析,一方面,戰略配售數量約佔發行總量的40%,獲配股票鎖定期不低於12個月,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是後市表現穩定的重要支撐。同時,70%的網下配售股份多定期為6個月。另一方面,43億綠鞋資金和穩定股價承諾,也有利於平抑波動。

“現在的國內市場的韌性和容量,已經足夠承納百億級以上規模融資的企業。這種承受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張宗保對記者稱,一方面,可以看到市場並不缺少資金,同時機構投資者份額越來越大,加上監管也非常呵護市場,對平穩節奏和適當融資量保持關注,實際上各方的調節的能力處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市場自發約束能力顯現

證監會IPO批文下發較多時,投資者往往會擔憂新股扎堆上市,抽血股市流動性。但不得不說,批文下發之後,選擇何時上市的主動權,實際上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

“市場不僅存在自發的約束力,而且這種約束力還很強,且比某種程度上比行政管制更有效率。”陳友新認為,即使真正註冊制和市場化的發行制度建立以後,企業IPO的意願本身也會是一個綜合判斷的結果,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會願意上市的。

除此之外,IPO發行節奏本身也會隨著市場行情的波動而週期性的自我調節。當市場行情好,投資者情緒偏樂觀,發行價格可能較為理想,願意IPO的企業也會更多,發行節奏會加快;當市場行情較差,投資者情緒悲觀,發行價格可能不理想,願意IPO的企業會減少,發行節奏也會隨之降低。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自發約束力同樣發揮著作用。比如當“新股不敗”時,投資者都會按照潛規則23倍發行市盈率報價並申購,不會對公司基本面進行研究;而當近期上市的渝農商行、浙商銀行上市股價紛紛破發後,投資者在申購郵儲銀行時則明顯謹慎得多,郵儲銀行網上初始申購倍數僅為120.33倍,是2016年以來的最低值。

在他看來,新股破發是市場化發行制度下正常的現象,新股上市後有漲有跌有助於加強對網下投資者的報價約束,有利於市場主體進行更加充分的博弈,有利於激勵投資者基於自身的資金安排和偏好,真正切實的去研究IPO企業的投資價值,最終實現IPO企業估值的差異化,這有利於提高A股市場培育和支持高科技、新經濟企業的能力,提高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股市資金結構在發生較大變化,機構資金逐漸壯大。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底,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管理資產規模36.9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13.9萬億,證券公司大集合0.79萬億,私募資管產品19.95萬億,受託管理的企業年金(含職業年金)0.79萬億,社保基金及基本養老金1.46萬億。

與此同時,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國際主要指數逐步將中國資產納入其中,不斷吸引跟蹤這些指數的主動或被動型基金,將部分組合管理的資金配置在中國。

過去三年,已經外資成為A股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以北上資金為例,2016年至2018年,北上淨流入資金分別為606.8億、1997.4億、2942.2億。2019年以來,北上淨流入資金也超過了2000億。截至2019年9月底,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國內股票總規模達到1.77萬億,已非常接近公募(持股)和保險(持有股票+基金)的規模。

目前,外資已經成為僅次於公募基金的第二大投資主體。外資、公募、保險“三足鼎立”的狀態已經形成。

從2019年開始,國際指數納入中國資產的速度明顯加快,有機構預計,包括債券和股票等在內,預計2020年到2022年,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年均金額可能接近2萬億人民幣。

穩定“入口”預期

“預期管理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證監會主席易會滿11月27日在《旗幟》雜誌發表署名文章時稱,資本市場核心是一個投融資的專業市場,投資者和融資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市場有效性直接制約著資本市場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

他表示,發展資本市場,進一步改革完善發行、上市、交易、退市等基礎制度,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把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領域,充分激發市場活力,通過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持續提升市場效率。

他特別提出,要讓市場有穩定預期。“在政策出臺前,要廣泛開展市場調研,全面聽取各方意見,多站在市場參與者的角度換位思考,科學審慎決策,確保接地氣、可落地。”易會滿寫道,政策出臺後,要保持定力,不為市場雜音所擾,做深做實做細輿論引導,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就IPO而言,暫停IPO是擾亂預期,“大躍進”同樣是擾亂預期。而這與監管層的目標是相違背的。穩定的發行節奏,穩定的發行與其,才是目前監管層希望看到的,也是市場所需要的。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IPO的節奏和速度就進入到了更加平穩的區間。相較於2017年436只新股發行數量和2304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總額,2018年的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總額均有下滑,2018年全年,A股共有106只新股發行,融資總額為1402億元人民幣。

2019年至今,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三個板塊共120家企業完成發行,融資1563.09億元,與去年相比稍有增加。

作為資本市場的入口,IPO對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性工作,更是證監會系統的重大政治任務。”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11月15日曾公開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實體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29.45 萬億元,淨利潤 1.52 萬億元,利潤總額相當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一半。

“以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為突破口,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閻慶民透露,截至10月底,已有143家公司實現IPO,融資1624.16億元,家數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55.43%和29.63%;科創板40家上市公司類型更加多元,制度包容性得到提升,試驗田作用開始顯現。

上市和退市,是資本市場新陳代謝的兩端。IPO常態化的同時,推出機制也在進一步暢通。今年以來已有16家公司通過多種渠道退市。其中強制退市7家,主動退市1家,通過併購重組渠道退市8家。

註冊制推向創業板,IPO會否批量提速?

目前,隨著科創板平穩運行,註冊制在全市場推開的預期越來越強。部分投資者擔憂,註冊制在創業板實施後,會帶來批量新股供給。

不過,張宗保認為,即使創業板註冊制放開,市場承接能力已經大幅提升,長期來看發行節奏會整體平穩,不會對市場產生衝擊。

陳友新則認為,首先,不應該把IPO上市看成洪水猛獸,如果這些IPO企業的質量都過硬、質地都很好,不僅不會對二級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會吸引更多增量資金進入股市,有利於股市的慢牛行情。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10年的牛市,不是通過限制IPO數量來實現的,而是大膽、放開的吸引全球企業前往掛牌上市,優秀的企業和投資者共同成長的結果。”他說。

其次,他認為,註冊制和市場化發行制度真正建立以後,長期來看我認為並不一定會有更多IPO進入市場。註冊制後,企業不用再等待漫長的審核時間,不用再抱著“趕早不趕晚”的心態排隊,而是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需求確定上市時間和窗口。

“市場化發行制度建立後,IPO發行價格的確定將會出現分化,真正的高科技、新經濟、優質的企業會享受到好的估值,而傳統的、落後的企業估值則會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相當部分數量的企業會主動選擇不上市。”陳友新說。

事實上,監管層早已透露了明確呵護之意。如前文所述,監管層表示,“在做好融資端改革同時,也會同步推進提升投資端的活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