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劉佔江/整理)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毛主席1952年在鄭州視察黃河,提岀“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在2019年春節過後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我與汝州攝影界名人陳素貞女士相約,踏上了尋找留在童年記憶裡的——小屯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小屯提灌站遠眺

小屯提灌站位於汝州市小屯鎮魯辛莊村南,處於虎狼爬嶺的北部邊沿上。於1974年開始修建,建成後為當時農業尤其是虎狼爬嶺地區抗旱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後來由於灌溉土地成本高、水源跟不上等原因,大約到八十年後小屯提灌站基本荒置無用,更無人管理,直至到今日現狀。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拱劵猶如一道空中彩虹

小屯提灌站水利工程,是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建成的,據說是汝州(當時為臨汝縣)最大的一座提升灌溉工程。整個工程由三座大型柴油抽水機、一條長300米的地下引水渠(洞)、一座約5里長的拱券型輸水架空渠、一座大型畜水塘(池)、三個水閘等十多個部分組成。遇旱時,它能把青年渠的水通過提灌站抽引到處於虎狼爬嶺的廣大灌區,灌溉魯辛莊、張莊、吳嶺、李珍莊等十餘個村莊的800多畝農田,大大減輕了這個地區的乾旱災害。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主體東面:“愚公移山,改造中國”,西面:“自已動手,豐衣足食”,具有時代特徵

全國解放後,毛主席先後視察了黃河和淮河,並作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淮河”等題詞,做了“要準備大災大難,赤地千里,無非是大旱大澇,還要準備打大仗……”的最壞準備,帶領幾億人民在農業合作化、大辦人民公社的基礎上,進行了空前的水利建設。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主體南側(西):“立下愚公移山志”,南側(東):“徹底改造虎狼爬”,極具時代特徵

小屯提灌站水利工程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開始的。小屯公社總共有45個大隊,每個大隊都抽調年輕力壯的社員,按民兵連、民兵排形式編成公社工程施工隊伍,集中力量投入到提灌站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還不定時地安排學生到工地支援。他(她)們扛著工具,挑著行李,拉著架子車,趕著馬車,使用最簡陋的工具:鐵鎬、鐵鍬、鐵錘、條筐等,完全靠肩挑手推,在一片紅旗招展,歌聲嘹亮中,完成了小屯提灌站這一宏大水利工程的狀舉。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精美的青石拱券建築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設作為“農業學大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當時,臨汝縣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計其數,氣勢豪邁,在僅僅幾年的時間內就興建了不知多少個水利工程,可謂功績卓著。其中小屯提灌站就是在這一特殊時期建成的,也是“興修水利”特定時期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反映岀了那時小屯人民(公社)響應毛主席號召,在臨汝縣政府的領導下“戰天鬥地”向大自然宣戰的決心和“立下愚公移山志”“徹底改造虎狼爬”的勇氣!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上面的引水渠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從提灌站券洞裡望田野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如今提灌站提升管道及機械設備設施早已不知去向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兩側拱券上分別寫有:“鼓足幹勁,立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標語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蓄水塘(青年渠的水流入畜水塘,通過地下引水洞到泵站,再利用泵站提升到架空渠後最後進入農田)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中心建築構造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提灌站”

提灌站曾經澆灌過的虎狼爬嶺上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