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老百姓手中票子變“毛”:貨幣政策要總量適度

千招萬招,管不住貨幣都是無用之招。

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撰文表示,評判和衡量貨幣政策,根本上是要看其是否有利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守護好老百姓手裡的錢,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是貨幣政策的使命。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了,不值錢了。

今年以來,全球眾多經濟體相繼宣佈降息,通過釋放流動性刺激經濟,甚至有些國家採取了“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零利率和量化寬鬆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在對沖危機衝擊、穩定經濟增長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加劇了結構性問題。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我國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空間和彈性,不會出現零利率情況。貨幣政策需與其他政策相互配合,“幾家抬”形成合力。

易綱在文章中也指出,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總體上有利於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符合中國人儲蓄有息的傳統文化,有利於適度儲蓄,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不會出現零利率

“零利率和量化寬鬆等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在對沖危機衝擊、穩定經濟增長方面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長期的低利率和過剩流動性一方面將促使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加重貧富差距、積聚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會延緩經濟內在的調整進程、加劇結構性問題。”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儘管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但仍運行在合理區間,我國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空間和彈性,不會出現零利率情況。

明明認為,當前我國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更多是來自於結構性問題,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並不適宜通過大水漫灌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來維持高增長,而應當更多倚重結構性政策,貨幣、財政、產業等政策合力,在調結構過程中容忍經濟增速的小幅下滑,防止資產價格上漲和系統性風險的集聚。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記者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結構性問題長期存在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但發達國家非常規貨幣政策效果不及預期。“一個典型的特徵是,儘管各央行投放到市場大量流動性,但商業銀行並沒有將資金貸到實體經濟中去,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還是在下降。”

溫彬認為,儘管豬肉快速漲價推高了CPI,但主要是結構性通脹,隨著豬肉供求關係的逐漸平衡,未來的通脹總體可控,我國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空間和彈性。“從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利率水平看,都比歐美主要經濟體存在一個較高利差。意味著我國傳統貨幣政策、利率方面還有很大調節空間,不會出現零利率的情況。”

從國際上看,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空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在“零利率”狀態附近難以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被迫“常態化”。對此,易綱在文章中指出,即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趨近,我們也應堅持穩中求進、精準發力,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始終堅守好貨幣政策維護幣值穩定和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福祉的初心使命。

“未來幾年,還能夠繼續保持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和市場所羨慕的地方。”易綱稱。

貨幣政策不能單打獨鬥

去年以來,多項政策頻吹暖風,但市場對信貸結構優化和降低利率效果依然存疑。具體體現為,無風險利率下行難、存貸利差依然較高。

不過,這種現象已有所好轉。今年8月,新的LPR形成機制推出,通過市場化改革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1年期LPR已較同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低了20BP。

新的LPR形成機制作用體現在價格和數量兩個維度。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價格看,LPR正在逐步下行,即使LPR不下行,改革即可以解決貸款定價過程中的隱形下限和協同定價問題,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從數量看,隨著時間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貸款與LPR掛鉤,因此改革對於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的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目前來看,政策效果初步顯現。新發放的貸款中加點幅度在降低,或說是減點貸款的佔比在提高。”張旭表示。

數據顯示,8月份與LPR掛鉤的貸款中,按照LPR發放或是在LPR基礎上減點發放的佔15.87%,9月份時上升至16.95%,提高了1.08個百分點;8月份在LPR基礎上上浮500bp及以上發放的佔9.76%,9月份下降至8.86%,降低了0.90個百分點。

信貸結構優化和降低利率效果已有所見效,但貨幣政策傳導仍然存在阻礙。明明認為,8月份貸款報價市場化改革還是體現出了降低利率的效果,後續還需繼續改革完善LPR報價形成機制,通過MPA考核等方式推動銀行更多運用LPR,以市場化改革辦法促進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另一方面,價格型工具也要適當適時操作以降低銀行負債成本。

此外,多位專家均認為,中國經濟目前主要問題為週期性、結構性問題,僅靠貨幣政策很難完全發揮效應,必須加強各方政策協調。

“政策幾家抬,在學術上早就達成共識。針對不同的經濟形勢,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會有不同的政策組合來應對。”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對記者表示。

明明表示,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鬆仍需要其他政策配合,其中財政政策可進一步發力,包括上調赤字率至3%,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新增額度,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

貨幣政策要總量適度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貨幣政策似乎正面臨“兩難”抉擇:既需要防止通脹預期擴散,也需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易綱在文章中指出,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把握好總量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逆週期調節效果已經顯現,得益於大中小型企業景氣普遍回升,11月官方製造業PMI為50.2,6個月後重回擴張區間。在溫彬看來,回升能否延續還需進一步觀察,貨幣政策在逆週期調控方面仍不能放鬆。

“單靠傳統的貨幣政策不容易協調好上述兩方面關係。”張旭對記者表示,需要協調好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係,在總量適度的前提下使用結構性政策。如果通過總量工具提供“適量”的流動性,那麼金融體系的資金會首先被大型國企、融資平臺等“優勢部門”所攫取,此時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等“薄弱環節”不容易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如果通過加大資金供給量的辦法提高“薄弱環節”的資金可得性,又無法做到貨幣政策鬆緊適度。

易綱強調,下一階段,要繼續合理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並根據需要創設和完善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補短板、強弱項,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