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湖南嶽陽,有范仲淹所寫的岳陽樓,汨羅江為屈原投水處


洞庭湖,此張應是在長江南岸的樓閣上所拍,江邊灘塗平坦,湖面曠闊,舟船三三兩兩,行於湖中,遠處應該是君山,隱隱臥於洞庭湖上。

汨羅江,照片本身的文字記錄如下:“昔屈原入水處”,拍於當時的粵漢鐵路汨羅站附近;圖中一座古祠屹立在岸邊,幾經考證,這裡如果是屈原投江處,那麼有可能是如今的河泊潭,汨羅江故道的所在地,史載屈原沉江後,在距當今玉笥山屈子祠10公里左右被發現,而投江處的這座古祠不知是否為屈子廟,據說是清朝所建,如今不知是否仍在

洞庭湖歸帆。一望無際,煙波浩淼的湖中,掛滿著風帆的漁船,相伴歸航。

依水而建的古城,傳統的民宅古建都是硬山頂架構,人字型屋頂,中間高脊,兩面是斜坡,這些房屋擠在一起,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足見中國建築的古典美。

汨羅江屈原投江處,屈原的《漁父》一篇大約寫於河伯潭附近

屈原墓,位於玉笥山屈子祠對面江岸的汨羅山上,便是屈子之墓,墓前之碑上所刻為“故楚三閭大夫之墓”。

虞帝二妃墓,相傳虞帝南巡,其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而來,因風浪阻於洞庭山,後虞舜途中去逝,二妃悲慟不已,後憂傷成疾逝於洞庭山。

湘江上的船運,水陸碼頭,運送物質。

岳陽的碼頭,船隻靠岸,人員上下搬運,很是熱鬧。

君山遠望。屈原在《九歌》中為紀念虞舜帝二妃,寫有《湘君》《湘夫人》兩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後人便因此將洞庭山改為君山之名至今。

君山洞庭湖,這裡便是皓月千里,月夜君山的岳陽八景之一“洞庭秋月”的所在地。

湘江上的竹筏,作為重要而方便的交通工具,竹筏上還建有簡易屋棚。

在洞庭湖上觀岳陽,左側的城樓就是著名的岳陽樓了。此樓因范仲淹所寫的《岳陽樓記》而名揚天下,有趣的是范仲淹本人卻並未到過岳陽,是其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後,邀請范仲淹對照一幅畫作寫文紀念,文中一段:”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