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浩坤村中一湖碧水被巍巍群山環抱,湖中小島聳立,湖岸蜿蜒曲折。湖長15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水產資源,更薈萃了峰叢、溶洞、天坑等多種自然景觀,與兩旁錯落有致的瑤寨,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山水畫卷。

這裡是“浩坤湖4A級國家溼地公園旅遊景區”,也是凌雲縣生態旅遊扶貧的成功典範。然而就在5年前,這裡還是個貧困發生率高達52.04%深度貧困村。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豬籠洞,是在浩坤湖邊天然形成的一處洞穴。竹竿搭架,老藤固定,這條步道,在以前是村民聯繫外界的唯一通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浩坤村因為山水阻隔,經濟發展困難,村民生活舉步維艱。 隨著浩坤村公路的修通以及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從2015年初開始,凌雲當地政府大力整合浩坤湖的資源,提出用旅遊發展實現脫貧的路子,著力打造浩坤湖國家溼地公園,國家林業局在當年正式批覆了開展浩坤湖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試點。浩坤湖,這個昔日的“攔路虎”,成為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自從浩坤湖景區建設以來,當地政府注重景區開發與村屯基礎建設的深度融合,對部分景區開發佔用的農房實施整體搬遷,進行集中安置,綠化美化庭院5000平方米、綠化景區主幹道3000米。景區環境越來越好,遊客們紛至沓來。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韋立新是浩坤村的村民,同時也是景區內一家民宿客棧的老闆。2016年在外務工多年的他,獨具慧眼返鄉創業,成為了村裡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的第一人。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2018年,浩坤湖景區接待境內外遊客88.7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消費8.5億元,看著家鄉一點一滴的改變,韋立新倍感欣喜。如今,韋立新不僅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還加入了村乾的競選。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韋立新有見識、有號召力順利當選了村幹部,不過,因為還得兼顧村幹工作和自家客棧,他也面臨著新的“煩惱”。當上村幹,意味著不能只顧著自家賺錢,還得肩負起帶領其他村民致富的責任。韋立新身兼兩職,精力難免有顧及不到的時候。而這也是困擾浩坤村委發展的老大難。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村幹後備力量不足,過度依賴扶貧工作隊,種種問題,促使凌雲縣另闢蹊徑。2019年5月,凌雲縣啟動村幹部職業化管理,浩坤村成為了第一批試點村落。韋立新也迎來了他工作的新搭檔。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楊智朝,是今年通過職業化選聘來到浩坤村的大學生村支書。來到這裡之前,他在縣城從事輔警工作。作為語言不通的外鄉人,初來乍到不了解村情,這給楊智朝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村兩委幹部可以說是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最後一道關口,除了處理村裡的公務以外,更重要的就是配合工作隊帶領群眾做好扶貧工作,時刻跟蹤脫貧戶的後續發展,工作繁瑣而複雜。白天走村串戶,晚上加班到深夜是每天村幹們的工作常態。雖然家住在不遠的縣城,但楊智朝卻幾乎每晚都住在村部。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浩坤湖旅遊名片的打響,給村幹們的扶貧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以“景區+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思路,幫扶幹部們因地制宜為幫助山區群眾發展特色生態養殖產業,通過吸納貧困群眾在景區就業、參與工程建設、門票分紅等方式為貧困戶拓寬收入渠道。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浩坤村的貧困發生率從52.04%,降低到2019年的3%,全面小康越來越近。

《人民日報》點名廣西百色這座湖,有什麼情況?

大型原創周播電視專欄《我和我的祖國》每週四21:40在廣西衛視播出。敬請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