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二十年前的北京吗?这九张照片里的地点,现在已经大变样了


黄色面包车出租车,俗称“黄面的”。这样的面包车主要服务于外地人和外国人。冬天还好,一到夏天会挤得非常热。并且车内的气味也不好闻;在当年的物质条件下,乘客也只好忍受了。1984年至1996年的价格是10元10公里。

当时城市的街道还很窄,面包车不仅转弯方便,停放时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在当时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黄面的以其空间大、载重大、承载人数多、省油、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替代轿车,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北京鼓楼大街古朴厚重,两旁分布着四通八达的胡同、许多老字号商店与各种各样老北京小吃,而如今的鼓楼大街已逐渐弥漫着时尚的气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使鼓楼大街焕发新的生机。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重建,十二年竣工。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力,洪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之王”。

为改善交通,北京城墙曾经扒开了多处缺口,即未建门洞,也未命名为“某某门”,只是依据附近地名,称作“十条豁口”、“北小街豁口”等名称。老北京人则称其为“城豁子”。

建国门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外大街于东二环路交口上,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城门,是在内城东城墙上扒开的一处缺口,当时名叫启明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之下,1945年11月9日,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将这个城门改名为建国门。

70年代末,红桥这一带还是北京城的荒凉之地。后来政策放开了,农民种的农作物除了能自给自足外,还有了剩余。于是车拉筐带的农民将这些剩余产品带到北京城里来卖,主要以卖菜为主,另外还卖鸡蛋、花生米等,形成了热热闹闹大集市。

1980年底市场又搬到了天坛坛墙下,那时红桥农贸市场范围从天坛东门沿围墙的半弧形一直到天坛北门,长800米,宽6-7米不等,市场用铁栅栏圈上自成一体,不受别人干扰。由于管理得好,红桥农贸市场的名声越来越大。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坐落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与国子监一墙之隔的东侧是孔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