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經營關隴地區的,為何諸葛亮六次北伐仍未奪下

曹操是如何經營關隴地區的,為何諸葛亮六次北伐仍未奪下

在三國時期曹魏與蜀漢兩大政權的戰爭中,關隴地區不僅是軍事交通要衝之地,更是雙方後期征戰拉鋸的最前沿。在曹操消滅盤踞這裡的馬騰、韓遂等勢力前,這裡一直戰亂不斷,老百姓死傷、逃亡流離失所者眾多。但曹操佔據這裡以後,迅速恢復了生產,使這裡成為阻擋蜀漢北伐的堅固防線。

曹操是如何經營關隴地區的,為何諸葛亮六次北伐仍未奪下

安撫流民,發展生產

扶風郡武功縣人蘇則治理關隴的策略與曹操不謀而合,曹操“見則悅之”,任命其做金城太守。蘇則“外招懷羌胡,得其牛羊,以養貧老。與民分糧而食,旬月之間,流民皆歸,得數千家。乃明為禁令,有干犯者輒戮,其從教者必賞”。他親自教民耕種“其歲大豐收,由是歸附者日多”。

河東人衛覬早在建安初年就被“留鎮關中”,並提出治理關中的要害在於招撫流民,發展農業“勤耕積粟”,並建議收回鹽的專賣權“置使者監賣”,用專賣鹽的收入購買耕牛,以幫助農民墾荒。此外,他還建議曹操派員糾察、限制將領濫用職權,保護地方吏民。曹操採納了衛覬的這些建議,關中周邊“遠民聞之,日夜競還,關中豐實”。

曹操是如何經營關隴地區的,為何諸葛亮六次北伐仍未奪下

優待各族,為其所用

曹操為了防止大軍被蜀漢方面牽制,決定大軍全部撤出漢中,但他同時很擔心盤踞漢中北部的數萬氐族人被劉備拉攏,補充了蜀漢軍隊。為此,他聽從京兆尹張既的建議,遊說氐族向北撤退,就食關隴,併為先到的人提供優厚的賞賜待遇,最終,“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既減少了蜀漢兵源,也充實了關隴地區的勞動力。

曹操去世後,其後代對關隴的經營戰略,一直得到繼承與貫徹。魏明帝時特意選派名臣徐邈擔任涼州刺史,並且兼任護羌校尉,負責隴西軍政事務。徐邈在對待當地羌、胡等少數民族時,不問小過,嚴懲大罪,得到了他們的信服,使得涼州一帶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清平安定的局面。

曹操是如何經營關隴地區的,為何諸葛亮六次北伐仍未奪下

曹魏政權通過任命“既有恤民之效,又能和戎狄”的官吏苦心經營,造就了所謂“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的局面,從而真正贏得了關隴的歸附,也構築了抵禦蜀漢的堅固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