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讀書人談讀書

知識經濟與信息主導是未來社會大趨勢,全球化和世界文明的頻繁交流也使人們的知識愈顯不足,終身學習與構建學習型社會成為無可置疑的共識。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忙碌於各種具體工作而無暇學習,所以,目前仍為獲取知識主要途徑的閱讀(無論是對傳統紙質書或現代電子書的閱讀)及讀書的方法和範圍,就顯得更重要了。

應知曉有史以來知識與書籍的概況及文明的歷程,據此確定自己對書籍的選擇,再探討怎樣讀書——即正確的閱讀方法。本文試圖面向高層次讀者,因此,在選題和敘述上都側重於經常讀書的人群。

與讀書人談讀書

世上究竟有多少書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若問古今中外究竟有多少書籍,這恐怕是任何組織或國際機構也無法統計的。

書是人類的靈魂,數萬年以遠的史前史是沒有書籍的“前文字時期”,猶如一具橫亙於宇宙時空中的軀殼。幾千年前文字發明後,人的知識亦歷經漫長的增長過程,古巴比倫的泥版書、古埃及的紙草書、古波斯和古猶太的羊皮書、古印度的貝葉書,在古代中國則是甲骨書,都是我們這個星球進入有史記載文明的標誌。產生於五千年前的用楔形文字刻寫於泥版上的古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以及稍晚一些用古埃及象形文字書寫在莎草紙上的《亡靈書》,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書籍。

與讀書人談讀書

人的知識從沒有文字的遠古、發展到產生文字的上古階段已日趨成熟,從此時的宗教形態中逐漸產生了最早的科學如天文學、幾何學和醫學等,早期科學學科的數量是有限的,並且是與最初的科學符號和簡單文字以及初級的圖書形式相適應的。早期文獻載體亦非常簡陋、記錄內容單純粗略,即使發展到“學富五車”的竹簡時代,書籍中的知識含量也極其有限。

距今1800年前的公元二世紀,在當時中國比較發達的化學工藝基礎上,經過總結與改進前人原始的造紙方法,東漢的蔡倫發明了完整的造紙術。八百年後宋代的畢昇在前代唐朝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在紙張和印刷術發明並相繼向西方傳播後,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形式在世界範圍得到更快發展。

西方漫長的中世紀,科學文化在基督教的母體中存續並緩慢的進步,由古希臘學術最後的繼承者波依修斯編撰的教材則被後來的歐洲早期大學所採用。公元八世紀,崛起的阿拉伯帝國成為當時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阿拉伯人不僅把從東方盛唐學到的科技傳入西方,亦完整的保存了希臘文明主要成果。公元814年,阿巴斯王朝的麥蒙在巴格達建立了最先進的圖書館與翻譯機構;一百多年後,法蒂瑪王朝在開羅創立愛資哈爾大學,比歐洲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還早一個多世紀。(注1)

與讀書人談讀書

阿拉伯的先進科技,阿拉伯人翻譯的古希臘書籍,尤其是以阿維森納、阿威洛伊為代表的伊斯蘭哲學家傳播的古希臘哲學和科學,成為啟迪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源泉。倡導人文主義和自由思想的文藝復興運動,加速了知識的更新和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以哥白尼為代表的科學革命,這之後,隨著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開始,西方科學猶如火山噴薄般不可阻擋。經過從近代到現代的數百年發展,尤其進入20世紀量子物理與信息科學的時代,各種知識呈現爆炸式增長,此時,世界上知識的浩瀚無比程度似乎已令人難以承受。(注2)

20世紀以來,以量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貝塔郎菲、申農、維納創立的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為先導,開始了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在世界範圍產生了一大批的綜合學科、橫斷學科、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到目前,包括了眾多前沿學科與分支學科的各門科學學科的總量已經達到約5000種左右,每一學科的建立都需要海量的圖書給予支撐。圖書館早已成為任何文明社會的基本需要與基礎設施,一箇中型圖書館就應該有幾十萬冊的書籍,而省級、國家級圖書館或名校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均應在數百萬冊以上。當今的書籍浩如煙海,在知識的海洋中個人的學識只是一葉扁舟,如果沒有對於知識分類的深入瞭解和恰當的讀書方法,任何時候面對鋪天蓋地湧來的知識巨潮只能茫然無措,頓生“生有涯、知無涯”的莊子之惑。即使如馬克思、叔本華這樣酷愛閱讀的天才人士,皓首窮經、盡其一世,充其量也只能領略人類書籍的冰山一角。(注3)

與讀書人談讀書

再廣博的學者,在他有限的、最長几十年的有效學習年份中,能夠熟讀三四千冊左右的書籍應該是其極限。然而如果選擇得當,這幾千冊書就能夠包涵整個人類最精華的智慧和較全面的知識體系!因為世上絕大部分的書籍是互為參考、重複仿製,任何一部輝煌名著的誕生往往引發一大批平庸作品的問世。許多經典繁複累贅或為“同觀經典”,而最具價值又精煉的原典卻被無數次的註解、演繹與文本化,由於歷史上對重要經典的論傳與註疏,在古代就形成許多解釋經典的經典——經、傳、注、疏的複雜鏈條。當然,歷史上也不應缺乏對於重要經典的解釋。

綜上所述,瞭解書籍、選擇書目,訂立人生不同時期的讀書計劃非常必要。

與讀書人談讀書

怎樣選擇你應該讀的書籍

選擇書籍應看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依據不同專業確定內容,根據不同程度確定難易,這裡主要談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人群應該怎樣選擇自己的讀物。

首先,所有的文化人,無論從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或現代管理及當代信息學科等等,除了本專業書籍,應首先必讀哲學和文學,其後在讀過通史的基礎上重點讀科學史和宗教史,理由如下:

選哲學:因為世界觀和認識論是從事一切行業都需要的;

選文學:形象的、靈感的、審美的思維對任何領域都具有永恆的啟迪;

選科學史與宗教史: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科學素質是最基本的素質,而宗教曾是人類文化的源頭,應該對宗教領域有一些基本瞭解。

與讀書人談讀書

讀書的主要目的是充實思想,思想的基礎是思維能力,而哲學與文學的閱讀恰恰是提升人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最佳選擇。

其次,如果從宏觀上談,應該注重文明的譜系與經典的源流並重點了解各時期的原典,只有明瞭人類文明的系統並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選擇的書籍才會有很高的品位。

人類文明譜系的源頭是上古經典文獻,在古巴比倫與古埃及經典之後,更有古印度的《吠陀經》《奧義書》和《摩訶婆羅多》,中國古代的《尚書》《易經》《詩經》等五經,古猶太的《舊約聖經》,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和《神譜》以及古波斯的《阿維斯塔》等。以上典籍承載著原初人類的思想觀,亦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譜系中取之不竭的泉源素材。(注4)

原典,是原初之典、源泉之典。上古和古代早期的經典是原始原典,它們的產生不依賴任何其它書籍,而其它書籍都依據於這些原典才能產生。此後的古代中晚期、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在整個漫長的從古迄今過程中,每個時代亦都產生出最有價值並對後世有一定影響的原創典籍,這是人類文化流中的原典。

與讀書人談讀書


原始原典與文化流中的原典、不同時期與不同民族的原典都是重要的,只有首先從這些經典中進行選擇,讀書的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東、西方兩大文明體系的源頭典籍:東方主要為印度和中國的經典,西方經典則是被稱為“兩希文明”的猶太和希臘經典。

《吠陀經》《奧義書》《摩柯婆羅多》是古印度文明的早期源頭,也是婆羅門教及其後的印度教文化的直接來源,繼承了正統吠陀思想的印度教直到今天還是印度社會的主流文化。以上經典也影響著佛教、耆那教及斫婆伽等各派印度古代思想,並且通過印度教和佛教對世界尤其亞洲文明產生重要影響。如中國佛教就來自印度,沒有印度佛教的大、小乘經典,就不會有中國佛教及隋唐以後儒、釋、道三教並列的文化局面;不讀“吠陀文獻”就不能完整的理解印度佛教經典,並通曉其後中國佛教的發展,也不能完全理解中國佛教的典籍,甚至與此相關的文學類書籍的某些含義。另外,西方近、現代著名學者如謝林、叔本華、雅斯貝爾斯等,他們的著作也都從吠陀經典中汲取養分。(注5)

與讀書人談讀書

在中國,傳說中最古老的《三墳五典》缺乏實證定論。秦漢以來,《五經》和各先秦諸子的著作成為讀書人的常備讀物,這些典籍大致有:《易經》《詩經》《尚書》《春秋》《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公孫龍子》《鬼谷子》《孫子》,等等。如果不讀以上經典,從漢代直到明清的各種學派與著作竟是無法理解和閱讀的,具體包括:以劉向、董仲舒為代表的兩漢經學;以王弼、嵇康為代表的魏晉玄學;以韓愈為代表的唐代道統儒學;宋、明兩代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及二陸、陽明為代表的心學;清代樸學眾多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等等。更甚者如果沒有先秦原典的基礎,許多文學名著也不易閱讀理解,不僅是深奧的《紅樓夢》,還有相對通俗的《牡丹亭》,尤其談不上對於中國古代文化高峰的標誌——詩、詞、曲、賦中深層內涵的體會。(注6)

中國文化的譜系一脈相承,這正是古代原典重要性的體現。另外,《五經》及稍後的《四書》從隋代以後成為文化教育的主流亦為所有入世知識分子的必讀,直接決定著中國的科舉制度,形成具有穩態結構的民族意識,無論這種情形的孰好孰壞與如何評說,但其影響了中國政治體制及其後一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整體狀況,是不爭的事實。

與讀書人談讀書

西方經典的源頭是被稱為“兩希文明”的古猶太即希伯來民族和古希臘民族的經典。在開始階段,希伯來和希臘文明是各自獨立的,雖然這兩種文明都受到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主要影響。

古希伯來文明的標誌,是約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摩西時代到公元前九至前七世紀的《舊約》成書;而古希臘文明以《荷馬史詩》及其後的雅典悲劇、古希臘哲學為代表,《荷馬史詩》公元前九至前八世紀由荷馬編成,反映的公元前十二至前八世紀這個時期被稱為荷馬時代。後來,促使兩希文明的真正交集,是公元前300年前亞歷山大大帝之後開啟的希臘化時代,這時候,希臘文化包括希臘語已經覆蓋了猶太人生活的地域。(注7)

公元一世紀,基督耶穌通過汲取猶太教的因素創立了基督教,而且基督教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從希臘文化獲得滋養,最終使希伯來和希臘文明達到緊密的結合,以希伯來文為原創的《舊約》和以希臘文為原創的《新約》合成的《新、舊約全書》,成為兩希文明結合的最重要標誌。

與讀書人談讀書

瞭解西方文化和閱讀西方文、史、哲等各領域的著作,包括欣賞西方的繪畫和雕塑、歌劇和交響樂,都必須有《新、舊約聖經》和《荷馬史詩》及古希臘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不具備兩希文化的基本知識,幾乎不可能讀懂西方的主要名著。現以《聖經》為例,我在架上隨便擷取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完全不同立場和選題的四部西方名著,共同點就是其中大量與《聖經》有關的內容。現列如下:1.英國十七世紀自由主義思想家約翰·洛克的《政府論》;2.法國十八世紀唯物主義無神論者保爾·霍爾巴赫的《袖珍神學》;3.俄國十九世紀東正教哲學家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的《神權政治的歷史和未來》;4.德國二十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宗教生活現象學》。看以上著作,讀過並參照《聖經》是最基本條件。另外,《政府論》還是英、美兩國政體理論的主要來源。

與選讀《聖經》《荷馬史詩》同等重要的,是瞭解古希臘的哲學名著,這些著作恰好與中國先秦諸子著作有極大的可比性。在這方面,對於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普羅塔哥拉、蘇格拉底、芝諾和伊壁鳩魯應該有一個簡略瞭解,重點要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和《蒂麥歐篇》、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還有古羅馬普羅提諾的《九章集》,因為他們三人對整個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太重要了。(注8)

與讀書人談讀書

選擇並讀過以上東、西方原典,再看絕大部分世界上的書就比較容易了,而選讀文、史、哲名著,最好是參考哲學史或文學史等進行。公元以後,各時期與各民族產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原創經典是文明發展中的原典,這些也應必讀的經典對於歷史或學術產生過無比重大作用。如,沒有《古蘭經》的問世,就不會形成佔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伊斯蘭文明、以及卷帙浩瀚的經典與文獻;又如,沒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恩著作,也不可能產生包括了許多的分支理論與流派的、被稱為千頭萬緒的馬克思主義的宏大體系;再如,沒有曹雪芹的《紅樓夢》,更不會有眾多紅學家的著作和研究論文支撐起來的紅學大廈。

書籍的選擇與閱讀是相互關聯的,高品味的選擇促進閱讀的水平,閱讀中知識的增長又可使品位得到提升。

與讀書人談讀書



怎樣讀書——系統與正確的閱讀方法

根據筆者幾十年的體會,現在依次敘述閱讀方法的幾個方面:

第一,依據知識發展的系統源流(知識縱的規律)與科學學科的分類(知識橫的規律)訂立讀書計劃,根據不同書籍內容的重要性、採取不同精力的投入。

首先,對於居於文化源頭而且極其精煉的原典,應該精讀甚至強記,用韋編屢絕的精神反覆閱讀,文明史上最重要經典的反覆學習甚至應伴隨知識分子的一生!

對於人類文明各時期的原典,尤其最新的人文與自然領域的前沿科學名著,則應該有選擇的細讀,而對於冗長繁瑣的經典,只要瞭解大致結構並研其重點篇章即可。不同的書籍根據重要性的不同,分別採取精讀、細讀、泛讀、瀏覽或略讀。

還應控制不讀某些書籍,包括大量的報刊雜誌及各種網絡讀物,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記憶力都是有限的,你的頭腦倉庫裡應儘量存儲最有價值的信息。

與讀書人談讀書


其次,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人文型、科學型或藝術型的知識結構,依據知識的源流和學科的分類,選訂範圍和計劃,在閱讀中博與專結合、廣與精結合、深閱讀與淺閱讀結合,最終將各種碎片化的知識點歸於完整的體系中。作為現代學人,只有廣泛系統的閱讀才能形成全面而不偏頗的知識結構,他的三觀也才能完善。

一個人從小就係統讀書最好,這樣記憶深刻、終身受益。為什麼許多民國大師如胡適之、辜鴻銘等人那麼厲害,因他們出身的家庭富裕殷實,幼習三、百、千和唐、宋、元詩詞,少年讀《五經》諸子,青年留學歐美或至少就學於國內早期教會大學,在優越的學術和語言環境中,達到中西文化的完美合璧。與他們相比,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擁有這種條件,且現代社會信息更龐雜,誘惑也太多,加之教育等問題,這些因素都是當代學者易先天不足的原因。另外,閱讀的系統性與藏書的系統性密切相關,我們馬上來談這個問題。

第二,系統的讀書依賴於藏書的系統,依賴於各種相關書籍的參讀,讀書、選書與藏書是不能完全分開的,應對上乘經典版本進行選藏,對於讀書人尤不能忽視藏書的必要性。

讀書不能僅依靠圖書館,看書必須批註或在書上批語,還必須有一定數量經常參閱的常備書籍,所以借書往往是不方便的,況且許多地方性圖書館的藏書在數量和水平方面都有侷限。雖現在電子書也很發達,一個小硅片就能將大型圖書館存儲,但目前只可作為輔助收藏,由於電子書閱讀與批註的不便,亦不能完全替代紙質書。以下具體談談選藏。

與讀書人談讀書


中國古代最經典的選本一定要有,以朱熹為主的“宋元人注”《五經》本很正統,其中包括朱熹注的《周易本義》,可再收藏王弼等人的《周易正義》補充。先秦包括其後的諸子著作可選《諸子集成》《百子全書》兩個影印本就很好。《十三經注疏》和《中國哲學史》必備,儒家經典還可再選一些宋明哲學與清樸學作品;道家學術、道教文化也來源於先秦,除以上經典可再選藏《黃庭經》、《周易參同契》等道教經典。另外《黃帝內經》也很重要,它不僅是醫家哲學的代表作,也和儒、道及陰陽家哲學聯繫緊密。漢代至明清、民國至當代各時期名著不可能系統收藏,可依據重要性或個人愛好選藏即可。(注9)

佛教經典方面,《金剛經》《壇經》《淨土五經》必備,佛論方面,馬鳴的《佛所行贊》、龍樹和提婆的《中觀三論》、無著的《瑜伽師地論》、世親的《唯識三十論頌》等或可選藏,最重要的應收藏較權威的佛教史選本以備讀。(注10)

歷史方面必選《史記》和《資治通鑑》並備史學家呂思勉等人的現代選本,經濟很寬裕並志於歷史研究的可選藏《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還應必備劉知幾、章學誠等人的史學理論著作。《中國文學史》《古文觀止》和唐詩、宋詞、元曲基本的三百篇選本及四大小說名著,這是文學方面的最低標準,《昭明文選》《玉臺新詠》如不選藏,在網上閱讀亦很方便。當然,以上選藏後的細讀、略讀與瀏覽,就根據各人需要了。(注11)

與讀書人談讀書

以西方名著為主的國外各經典,首先選藏商務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及三聯版、社科版等這方面的優秀讀本。現在可供系統選擇的經典譯著很多,遠溯清末,近從五十年代始至今,對西方為主的世界名著的翻譯已形成蔚為壯觀的規模,分類大致為:哲學與宗教、政治與經濟、倫理與法律以及歷史、軍事、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只要經濟許可,從世界早期名著直至西方後現代的羅蒂、德勒茲等的著作,儘可方便購得。(注12)

《聖經》的漢譯本有中國基督教協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兩個版本,另外還有港臺等地的當代漢譯本,現在中外交流日頻,即使《聖經》的外語版本也較易獲得。不同版本參讀才能比較其中的差別並加深理解,如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地方的希臘教父奧利金就曾編輯《六文本聖經合參》簡稱《六欄聖經》。記述古希臘史詩與悲劇的較好版本有德國人斯威布的《神祗和英雄》,中譯本名為《希臘的神話和傳說》,這個民國譯本在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又多次重印。(注13)

與讀書人談讀書

文學方面,在具備希臘羅馬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學基礎後,英、法、德、俄等民族的文學史應選讀,莎士比亞與雪萊、拜倫;巴爾扎克與羅曼·羅蘭;歌德、席勒與海涅;普希金與托爾斯泰;傑克·倫敦與馬克·吐溫;泰戈爾、直至喬伊思和福克納等等,國外的文學名著太豐富浩瀚,也只有憑喜好選藏了。

中、西方科學史的版本較多,可選一般讀本入手,有能力亦可選藏大型讀物,如英國李約瑟所著浩大的七卷本《中國科學技術史》、原名《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就較權威。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密不可分,康德名言:“沒有科學史,科學哲學就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科學史就是盲目的。”讀了科學史,如果能再讀一點科學哲學方面的著作,就能深刻理解當代前沿科技來龍去脈,這尤其對從事自然科學的人士更必要,賴欣巴赫《科學哲學的興起》、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等都可以選讀。(注14)

國內在宗教學和宗教史領域起步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社科版的前蘇聯宗教史譯本是較早系統版本。很著名的宗教學經典,有弗洛伊德的《摩西與一神教》、弗雷澤爵士的《金枝》、麥克斯·紐勒的《宗教學導論》等。(注15)

東西方名作可參讀比較,甚至不同時期與領域亦可參比,如《阿維斯塔》特別其中的《伽薩》部分與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及理查·斯特勞斯的同名交響樂,因其具有一定的承襲關係和共同點,亦可同時學習欣賞。(注16)

以上是最基本選藏書及參讀方法介紹,還有許多重要源流文化與領域的書籍,因本文篇幅而不再贅述。

與讀書人談讀書


第三,應注重各種詞典類工具書的利用和語言基礎的加強,也應有一些讀書筆記,對自己在書中的批註感想要整理防止遺忘。此外,專業論文的寫作和各種讀書雜記亦可提高閱讀水平,寫作與閱讀是相互促進的。

《辭海》《辭源》和《新華大字典》《康熙字典》是最基本必備的,《說文解字》《十三經》中的《爾雅》也應收藏,其他如《方言》《釋名》《廣韻》等亦可選藏。要有《哲學辭典》及文學和歷史方面的辭典以備閱讀時查詢,還要必備《大英百科全書》或《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注17)

經常整理讀書筆記並撰寫讀書札記,急用先學、在寫作中讀書或讀書後寫作,都是提高閱讀水平的好辦法。歷史上許多哲學和文學的大家都是讀與寫相結合的,尤其對不同觀點作品的閱讀常常能引發強烈的寫作慾望,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如奧利金的《駁塞爾蘇斯》、阿威洛伊的《矛盾的矛盾》、伽桑狄的《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等。(注18)

另外,最好有一些圖書分類學和圖書目錄學方面的知識,古人對書籍就有“四部”與“七略”的劃分,清代更是編出規模浩大的《四庫全書總目》。

在傳統上,讀中文古經是需要小學基礎的,中國漢學或國學的“小學”相當於西方的聖經文獻學或解經學,又相當於解釋《古蘭經》的伊斯蘭教經注學。所以,在基本語文基礎完善後,還要有一些小學基礎,漢學的“小學”又分為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讀文學經典類如唐詩、宋詞、元曲,最初級可參考《聲律啟蒙》,有志專研中國古代詩詞的,則必須瞭解並參讀《佩文韻府》了。(注19)

漢學的小學不是那麼容易的,但年長點的讀者也應有起碼的古代漢語基礎,如能通曉繁體字並熟練查閱《康熙字典》更好。年輕點的讀者最好掌握一兩門外語,如外語基礎不好,至少準備一些雙語詞典備查。浩瀚的世界經典主要還是通過譯文來讀,沒有一個學者甚至學術機構能夠全面掌握所有世界經典的原創語文。如印度歷史上的前期經典就有梵文、巴利文、僧伽羅文等,而其後期經典則有印地文、孟加拉文、烏爾都文等;不同時期的波斯經典也應用了不同的語言文字:阿維斯塔文、摩尼文、巴列維文等;只就一部《聖經》而言,其古代經典文本就有希伯來文、阿拉米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四種文字,橫跨印歐與閃含兩種語系。(注20)

與讀書人談讀書

四、注重讀書的境界,這應是對所有層次閱讀者而言,任何讀書人的綜合素質都需要多提高一些,思想境界儘可能高遠一些。

本文雖主要面對高層次知識人群,筆者同時也認為:書籍更應該成為整個人類的精神伴侶和心靈棲息地。書,能夠使我們的思想充實而深邃;書,能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書,還能使我們每天平庸的日子變得富有詩意。

閱讀可以提高思想境界,讀上乘的書籍終生受益,一本書甚至會改變人的生命軌跡。邂逅《金剛經》,不僅提升了慧能的心境,也使他一生的命運發生根本改變;在德意志文化史上,古希臘史詩和悲劇啟示了萊辛、歌德、席勒這些文學巨人的創作,而歌德來源於古希臘悲劇的作品《伊菲革湼亞》,又影響著思想大家黑格爾的精神世界和哲學歷程。(注21)

與讀書人談讀書

上乘境界經典的閱讀亦是較難的,有些陽春白雪的、雖水平很高但行文古奧、概念晦澀的經卷往往由於其超出常人能力而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在圖書館中落滿灰塵、常年無人問津的書籍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但也不能否認較通俗讀物和暢銷書的作用,剔除了那些掩蓋在華麗辭藻外表的言之無物、甚至觀點有害的所謂當代名人作品(有時也可能是視頻),從古到今亦有許多適合初級啟蒙的優秀典籍。塵世中有歡愉亦有悲情,因此經典的雞湯對人心靈的滋養有時候是必須的。但作為具有一定品味的讀書人,你的選擇層次總要高一點,怎麼也應在李漁的《閒情偶寄》或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個層面吧。

本文已近尾聲,撰寫此文的地方、我的居所不遠處就是華夏古國最早的書籍發源地——殷墟。一百二十年前,王懿榮在中藥鋪裡首先發現了甲骨文這種神奇的文字,並由此開啟了被稱為三大顯學之一的甲骨學科。在對殷墟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收穫了海量的甲骨文,前後共計十萬多片,發現單字四千五百個,破解文字兩千左右。

與讀書人談讀書


三千多年來從甲骨開始,中華民族知識載體歷經金文與石鼓文的金屬和石材、篆書與隸書的竹簡和錦帛等材料,紙張發明後又從活字印刷直到激光照排,再從愈來愈精美考究的紙質書到可以流行於虛擬空間中的網絡讀物,隨著漫漫歷史長河的流淌,書籍的形態已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這篇曾寫到甲骨的文章亦會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在網絡上傳播。

三千年前與當下的今天,多麼令人嘆息的遙遠……

又似乎那麼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完稿於二〇一九年三月初、定稿於十一月


與讀書人談讀書

註釋:

注1:

波依修斯或波伊提烏(480-525),古羅馬晚期哲學家,代表作《哲學的慰藉》。

位於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建成於988年,位於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建於1119年。


注2:

阿維森納又譯伊本·西那(980-1037),波斯或塔吉克人,阿拉伯哲學家、醫學家,著作《治療論》、《拯救論》,東部亞里士多德主義代表。

阿威洛伊又譯伊本·路西德(1126-1198),居住西班牙的阿拉伯哲學家,著作《矛盾的矛盾》,西部亞里士多德主義代表。


注3:

貝塔郎菲,美籍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1925年至1937年提出、1945年創立並公開發表系統論論文,代表作《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

申農,美國數學家,1948年他發表《通訊的數學理論》成為信息論誕生標誌。

維納,美國數學家,1948年維納的《控制論》一書出版宣告這一學科的創立。

“生有涯、知無涯”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注4:

《吠陀經》和《摩訶婆羅多》傳為印度上古仙人維亞薩(又譯廣博)所作,《奧義書》是對《吠陀經》註解的早期文獻。

《易》《詩》《書》《禮》《樂》《春秋》原為《六經》,秦後《樂》亡佚,剩五經。

《神譜》的作者赫希俄德(約前8世紀),其代表作還有《工作與時日》。

《阿維斯塔》又譯《阿維斯陀》《阿吠斯塔》,意為“智識”“經典”“諭令”,波斯古經,公元前4世紀編成,其最古老部分名為《伽薩》又譯《伽泰》的神歌,形成於瑣羅亞斯德(又譯查拉圖斯特拉)時代,亦即公元前10世紀(另有記載為公元前7世紀)。


注5:

關於印度文明的源頭:前吠陀時期的哈拉巴文化(屬印度河文明)中,發現的皂石印章和陶器上的象形銘文含義已不可考證,這些比吠陀文明還早的原住民的文明並沒有對後來的印度文明產生主要作用,印度古代文明主要是從入侵民族雅利安人創造的吠陀文明發展而來。

斫婆伽又稱順世論,古代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流派。

謝林(1775-1854),德國哲學家,著有《先驗唯心主義的體系》等。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著有《世界之為意志與表象》等。

雅斯貝爾斯(1883-1969),德國哲學家,著有《哲學》《生存哲學》等。


注6:

除《五經》、孔、孟、荀況以及老、莊外,韓非子屬法家,墨子屬墨家,公孫龍子屬名家,鬼谷子屬縱橫家與兵家,孫子屬兵家。二程為程顥、程頤兄弟,二陸、陽明為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和王守仁。


注7:

亞歷山大三世(前356-前323),馬其頓國王,在短短十三年開創世界最大帝國,他的遠征使希臘文明廣泛傳播並促進東西方交流。


注8:

泰勒斯(約前624-前547),古希臘第一個自然哲學家,創立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約前580-前500),古希臘早期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學派創立人。赫拉克利特(約前540-前470),古希臘哲學家,辯證法奠基人。普羅塔哥拉(約前481-前411),古希臘哲學家,智者學派代表。德謨克利特(約前460-前370),古希臘哲學家,原子論創立人。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前347),蘇格拉底學生,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最大代表。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當時最淵博的學者。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古希臘晚期無神論哲學家。普羅提諾(約204-270),古羅馬哲學家,新柏拉圖主義代表。

另,應區別兩個在哲學史上都很重要的芝諾:一、芝諾(埃利亞)(前490-前425),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創立“芝諾悖論”;二、芝諾(季迪昂)(約前336-前264),古希臘哲學家,斯多葛學派創立人。


注9:

《周易參同契》由東漢魏伯陽撰。《黃庭經》包括《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魏晉時期由魏華存從景林真人處取得秘稿後,而撰為定本。


注10:

《淨土五經》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馬鳴(約1-2世紀間),古印度詩人、哲學家,大乘佛教早期代表。

龍樹(約3世紀),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創始人。

提婆(約3世紀),龍樹學生,與龍樹共同創立並發展大乘中觀學派理論。

《中觀三論》為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

無著(約4-5世紀),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口述無著記錄。

世親(約4-5世紀),無著之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


注11: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唐代史學家,《史通》為其史學理論代表作。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清代史學家,史學理論著作《文史通義》。

《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領銜選編。

《玉臺新詠》是繼蕭統後由南朝梁徐陵、張麗華編輯的漢至南梁詩歌總集。


注12:

理查德·羅蒂(1931-2007),美國分析哲學與新實用主義哲學家,著有《語言學的轉向》等。

德勒茲(1925-1995),法國後現代哲學家,著有《差異與重複》《福柯》。


注13:

奧利金又譯俄利根,(約185-254)早期基督教希臘教父,亞歷山大學派代表。


注14:

賴欣巴赫(1891-1953),徳裔美國哲學家,創立柏林學派,邏輯經驗主義代表。

庫恩(1922-1996),美國哲學家、科學史家,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代表。


注1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創立精神分析學說與弗洛伊德流派。著有多方面著作,在許多領域有廣泛影響。

詹姆斯·弗雷澤(1854-1941),英國人類學家,著《金枝—巫術與宗教研究》。

麥克斯·紐勒(1823-1900),英籍德國宗教學家,涉及多領域、著作頗豐。


注16:

《阿維斯塔》中的《伽薩》部分是瑣羅亞斯德或查拉圖斯特拉本人吟詠詩篇,此“如是說”影響千年以後尼采的《如是說》及理查·斯特勞斯的同名交響樂。


注17:

《爾雅》約產生於戰國時期、《說文解字》作者為東漢許慎、《方言》作者為西漢揚雄、《釋名》為東漢劉熙所編、《廣韻》為宋代陳彭年和丘雍等人編撰。


注18:

奧利金的《駁塞爾蘇斯》是反駁塞爾蘇斯《真道》一書的反基督觀點。

阿威洛伊的《矛盾的矛盾》是對安薩里或稱阿扎利《哲學家的矛盾》的答覆。

伽桑狄的《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是對笛卡爾《形而上學的沉思》一書的反駁,而雙方的反覆辯論並沒有影響他們正常的學術往來。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是對普魯東《貧困的哲學》一書的批判。


注19:

《佩文韻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辭藻典故類書,供文人作詩及查韻對句的辭典。


注20:

在全人類各語系中,印歐語系、閃含語系和漢藏語系是記敘世界文明的最主要語言。巴列維文又稱帕拉維文、阿拉米文又稱亞蘭文、阿剌美文,等等。


注21:

1786年,歌德創作了來源於古希臘悲劇的作品《伊菲革湼亞在陶洛斯》,其中體現出的道德精神對青年黑格爾產生極大影響。以後,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把劇中描述的姐弟關係譽為最高的倫理,後來在他的《信仰與知識》《美學講演錄》中都多次引證與評論《伊菲革涅亞》。

另:篇幅有限,文中許多條目或問題無逐一註釋,煩請再參考有關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