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年輕幹部要懂得學會“燜黃”

徐文秀:年輕幹部要懂得學會“燜黃”

學會“燜黃”

懂茶的人或許明白一個道理,黃芽茶好不好喝,最重要的工序和最關鍵的工藝在燜黃。燜黃講究的是時間和溫度,時間不夠和溫度不到位,燜出來的黃芽茶口感和質量都大不一樣。“燜黃”的道理讓人想到,一個年輕幹部能不能成才和成功,也應該在自身成長成熟過程中懂得並學會“燜黃”。

學會“燜黃”,得懂“燜黃”之道。“燜黃”之道在於,這道工序是需要一定時間和溫度的,它急不得、快不了,火候上也“低不成、高不就”。同樣,年輕幹部成長不能操之過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更不可能不經風吹日曬和千錘百煉就輕輕鬆鬆地實現。然而,現實中有的人總想走“終南捷徑”,拉關係、走後門,攀高枝、進圈子,混臉熟、搏進位,一心想小步快跑、步步高昇,耐不往寂寞、沉不住心氣、坐不住冷板凳,顯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有的則習慣蝸居在溫室裡,躲在高樓大廈、深宅大院中,不去經風雨見世面,不去在激烈的矛盾鬥爭和火熱的實踐生活中百鍊成鋼。“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據說,景德鎮的瓷器要燒成功得燒足夠時間,而且溫度要在1800度以上去燒。水通常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狀態,成為哪種狀態也是由溫度來決定。年輕幹部要想盡快成長成熟起來,就得在基層一線待上個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沉得下、待得住,紮紮實實、不急不躁,而且還得有幾次“熱鍋上螞蟻”的經歷。“烈火”煉真金,“驚濤駭浪”壯筋骨。人有選擇經歷的可能,但沒有超越經歷的成熟,任何人任何事走不完過程是得不到結果的。

學會“燜黃”,得懷“燜黃”之技。“燜黃”是一種工藝,講究個手法掌控,它實際上是一種手藝活,需要技能和本事。如今有些年輕幹部常常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自信成了自負,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他們往往不缺想法但缺辦法,不缺年輕、學歷、知識包括激情等這些“本錢”,但缺走進群眾做群眾工作和走進矛盾做化解矛盾工作的本事。於是,經常可以看到,不少年輕幹部說話辦事“心中一團火,腦子一團麻,手裡一團糟”,碰到矛盾和問題往往急得團團轉,變得束手無策、驚慌失措。手藝是學來的,技能是練出來的。好演技的養成,靠日積月累地在舞臺上磨練。不到實踐的大學校裡去拜群眾為師,而且下一番苦功夫大功夫,就練不成硬功夫。這些年,下去扶貧的年輕幹部成長得比較快,很多人從剛開始進村不知道幹嘛,跟老百姓不知道說啥,到後來成了群眾的貼心人、基層工作的好把式。“扶貧天使”黃文秀經常拿著本跟群眾學,從學講方言到學幹農活,很快融入到了群眾中,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學會在實踐中成長,得學會在實踐中學習、生活和工作;學會拜群眾為師,得學會與群眾交流溝通、相處相融。一手好茶就是這樣“燜”出來的。

學會“燜黃”,得有“燜黃”之心。“燜黃”說到底是一種心境。《壇經》中雲:“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燜黃”需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然而,有的年輕幹部或不專心,身在曹營心在漢,心不在焉,一心多用;或不用心,對什麼都不上心,心思恍惚,神情飄忽,經常一問三不知;或不靜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句話“狀態感”差。這種心中無數、腦中無事、眼裡無活的狀態是“燜”不好茶的。“燜黃”要有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這都得靠好的心境。

年輕幹部成長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學會“燜黃”是必經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必懂的一門基礎工藝,當學之思之、悟之踐之。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