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懲戒教育方式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一言不合就開揍也已成為電視劇裡後媽才會上演的橋段。

大部分初為人母的80後,把自己的孩子視為心肝寶貝,深受新時代各種賞識教育理念的洗腦,不經會說:我們確實是在鼓勵式教育啊!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孩子第一次走路,在令人不敢喘氣的搖搖晃晃中邁出了自己的人生頭幾步,然後撲進了你熱切地張開的雙臂中,你欣喜若狂,大呼:“真厲害!聰明的乖寶寶!”

孩子第一次吃飯,面對一片狼藉,在他把第一口飯艱難的塞進嘴巴的時候,你豎起大拇指:“真棒!真是個能幹的寶寶!”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遺憾的是,大多數家長沒有弄清楚表揚和鼓勵的區別:

讚揚就像是糖果,給人一種甜味,它往往不是針對個人,並沒有實際意義,像獎勵的小紅花,可以蓋在任何一個小孩的身上。

讚揚是關注的是這個人,而鼓勵關注的是這件事情。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當孩子們為他們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得到喝彩時,就很容易形成一種信念:只有當別人為其喝彩、鼓掌、並給予關注時,他們才是被愛和接納。

因為讚揚是要求孩子完成了一件事情,而鼓勵是指向的努力,也就是說,讚揚通常是有條件的,而鼓勵是無條件的。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鼓勵和讚揚如何區別?

走進孩子的內心

注意孩子是否依賴別人的觀點,這是讚揚造成的一個令人沮喪的危險結果,如果你的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熱切的喜歡有觀眾,並會說:媽媽看我,看我厲不厲害!面對這種情況,說誇獎孩子的話,顯然是不妥當的。

表揚孩子的天賦和成就是好的,為了鼓勵自己的孩子,就用一連串的寶寶真棒,對孩子進行瘋狂讚賞,反而會削弱孩子處理挑戰的能力。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為什麼說,誇寶寶聰明反而會嚴重削弱孩子處理挑戰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徳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多名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研究結果真是令我們大跌眼鏡。

他們講400多名學生分為了兩組,在完成一組智商測試後,一組孩子的帶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比如:“這個孩子在拼圖上面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學生得到的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比如:“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表現很出色。”

經過了兩輪難度依次增加的拼圖實驗後,第四輪測試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表揚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釋說:表揚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因此,別讓你的孩子被讚揚綁架,從而經不起任何挫折,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父母對寶寶的“誇獎”,也許已經走在“害他”的路上

結語:

不要頻繁地評價你的孩子多聰明,不要讓他們形成成功才意味著聰明,失敗就意味著自己很笨的固化思維。

鼓勵孩子從失敗中學習,樂於接受挑戰,並享受挑戰的過程,才是賞識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