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虞山探祕(四):山頂神祕石眼

上期小編介紹了虞山上的一塊大石頭,名曰“夫妻石”。今天接著探秘《虞山山頂神秘石眼》,當小編與盛老師一起登上山頂時見到許多石眼,每個石眼鑿制非常規整。從東至西皆有,西側的較大,東側略小,大者約40釐米,小者約10餘釐米。西部的石眼略成鬥狀分佈,幾個一組,中部和東部的石眼多為單個存在,石眼有深有淺,各不相同。

永城虞山探秘(四):山頂神秘石眼

這些石眼究竟是什麼年代打製的?其作用是什麼?現有資料均沒有任何記載。當地老百姓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永城虞山探秘(四):山頂神秘石眼

盛老師說,不久前永城文史專家曾對虞山古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調查,通對石眼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觀察,結合民間傳說和其它地方的史料綜合研究,認為這些石眼主要用途有以下幾種:

一,表木觀測天象所用。將木柱栽在高凸的山頂,避免四周樹木和其它障礙物的干擾和影響,可以準確觀測日影的移動,以測量時間和天象。

永城虞山探秘(四):山頂神秘石眼

二,插旗所用。根據《水經注》記載,古代虞山北臨獲水(澭水、丹水),又叫北汴水,扼守梁宋到彭楚之間的水路中心位置,處在中原通往徐淮的咽喉地帶,是梁宋地區唯一瀕臨大河的制高點,附近又有狐父城,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曾多次駐軍。軍營駐紮山頂,其旗幟是醒目的標誌,插於山頂。石眼為固定旗杆之用。另外廟宇也需要插旗,凡山頂只獨立存在一個石眼的,皆應與插旗有關。

永城虞山探秘(四):山頂神秘石眼

三,木構建築柱洞。凡有長方形或正方形或圓形或三角形的石眼分佈,應與用木棒搭建房子有關,現在可以在石眼周圍的岩石縫隙裡或泥土裡,發現灰陶或釉陶殘片,皆是古人使用的生活器皿,或碗碟、或盛水、盛酒陶器、或裝糧食的陶器。說明曾有古人在此生活。據附近老人世代相傳,家在碭山的梁太祖朱溫曾在虞山上用木頭建造高大的京觀樓。

永城虞山探秘(四):山頂神秘石眼

四,疑似北斗七星或天文星象圖案。古人迷信於星宿圖,在山頂鑿制石眼,使石眼的佈局與天上星象圖對應,期盼祥瑞,有天文星象祭祀含義。

五,山頂修建棧道所鑿制。古代虞山頂巉巖聳立,怪石嶙峋,森林茂密,荊棘遍地,舉步艱難,古人為開闢道路,鑿石架木修道,留下大小不等的石眼。

六,修建山頂寨牆,加固石牆所用,目的是固定牆基,更加牢固。

七,有虞氏部落打製的特殊符號,或與部落、部族的政治活動、宗教活動有關。

經過考察,可以發現這些石眼均鑿制規整,開口較圓,眼內壁垂直,有細微鏨痕,有的似略經打磨,內面基本光淨,眼底平整。可以說做工是精細的。我們認為,現在能夠看到一個個石眼的,可能附近還有,有些已被泥土掩埋,有些已被採石或石塊自然分化崩解、破壞掉,消失不見。從有些石眼的頂部看,開口石塊面不平齊,甚至有些石眼只露出底部,說明石眼周圍地貌被破壞嚴重,當初絕不會是這種樣子,我們所看到的石眼附近地貌已經不是古代的原貌了。

綜合分析,虞山石眼應是古代天文文化、建築文化、祭祀文化、軍事文化等的綜合反映。

注:本篇文章關於對虞山山頂神秘石眼的研究結論,只是作者及地方文史愛好者的推測,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更希望各地考古專家及愛好文史研究的粉絲們前來永城虞山探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