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撥開“迷霧”

距離那場備受矚目的架構調整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騰訊雲正在走出“迷茫區”。


前不久騰訊發佈了截至 2019 年 9 月 30 日第三季度財報。在本次季報中騰訊單獨披露了雲服務收入,2019 年 Q3 季度雲服務收入 47 億元,同比增長 80%,這份成績堪稱亮眼。


眾所周知,騰訊在正式擁抱產業互聯網前有過一段業界被認為的“迷茫期”,從《騰訊沒有夢想》到《逃離溫室騰訊》再到《誰在殺死騰訊》,那時媒體們一致的觀點是,騰訊似乎徹底進入了舒適區,已經失去了創新的動力。


如今回過頭來看,2018年無疑成為騰訊重要的轉折年,這一年騰訊進行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架構調整,在那場調整被業界稱為「930變革」中,騰訊將原有七大事業群(BG)做了重組整合,並新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與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騰訊雲撥開“迷霧”


“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這是在「930變革」一月後,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給出的新藍圖。而作為“930變革”中新成立的兩大事業群之一,CSIG承擔了“擁抱產業互聯網”的使命,在經歷了一年的調整後,騰訊的未來逐漸明晰起來。


從To C到To B


想要知道CSIG為什麼要組建,組建後都做了什麼,以及目前推進到什麼程度了,必須要從湯道生說起。


騰訊雲撥開“迷霧”


湯道生,此前曾任騰訊SNG總裁,是騰訊少有的擁有技術背景的內部高管,也正是在他的堅持下,一直用的有限資源支撐著騰訊雲長大,堪稱“騰訊雲之父”,在CSIG獨立後,騰訊雲成為了CSIG的核心業務,湯道生自然也成為了CSIG掌舵人的不二人選。


走出自己的熟悉的TO C區域,對於沒有過多To B基礎的騰訊來說,想要做好CSIG並非易事。對此,CSIG總裁湯道生有著清醒的認識,此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To B的業務流程比To C要複雜很多,“它不像C端用戶使用產品的方式是一樣的,例如大家用微信的方式其實是非常類似的。To B的用戶每個合同總有不一樣的地方,從需求到交付,最終涉及到很多不同系統的結合,怎麼去更好地集成——計費也好,或者財務流程,甚至應收應付賬款的管理、採購,都跟To C業務差別非常大。”


而對於湯道生和CSIG來說,最大的挑戰或許還是在於內部。作為一家有著20年曆史,員工遍及全球的世界500強公司,騰訊也難以避免管理模式的固化,分多個事業群,每個事業群如一方諸侯,山頭林立,跨部門合作的難度堪比兩家獨立的公司,甚至還有內部員工吐槽“公司的使命是連接一切,但是內部連接之差,對比起來反差強烈。”


在接手CSIG 後,湯道生開始在內部推行變革,一方面初步構築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形態,保證“oneface”面對客戶;


另一方面,相比to C,做B端生意完全是不同的套路和玩法,CSIG是一個以To B團隊為主的大融合,這與系統化、統一化的C端用戶使用產品方式不同,B端的用戶更傾向於定製化,每個合同都有其不同的地方。


這就要求納入更多外部B端人才,有騰訊內部人士透露,過去一年,集團內部對雲業務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其他所有業務,雲業務也在不斷擴充實力,“如果騰訊一天新招10個人,9個都是雲業務線的,基本把能挖的相關公司的人員,挖了個遍。”


在過去的一年中,騰訊的C2B概念逐漸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相關工作人員反應,在這個模式中,企業客戶希望的是一個能夠包含整個技術構架的打包方案,而非一個個散裝的零件。正如湯道生曾說的,客戶要的是結果,而非架構。


騰訊雲的進擊


“930變革”不僅確定了騰訊雲業務的戰略地位,還被視為騰訊進軍產業互聯網的信號之一。但能幫傳統企業做好產業互聯網轉型的公司,市面上已經有了華為、阿里等多家巨頭,還有為行業做了多年解決方案的無數垂直公司,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如果沒有自己的絕活,很快就會“泯然眾人”。


好在,騰訊對自身進入產業互聯網的優勢有著清晰認知。用馬化騰的話來說就是:“數字經濟的潛力,就在於打通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C2B是騰訊進入產業互聯網的優勢所在。”


微信、QQ都是在做連接器,在人、設備、服務之間形成智能的連接。而作為連接一切戰略的基石,騰訊雲通過開放IoT平臺的能力,包括雲的基礎能力,計算、存儲、數據庫以及提供非常豐富的中間件的能力和生態資源,來向不同垂直行業的客戶提供優質的行業解決方案。以云為支撐,CSIG為統一對外窗口,騰訊產業互聯網的佈局在零售、金融、教育、出行、醫療等領域開展。


從營收角度來看,本季度雲服務單季收入達到 47 億元,同比增長 80%,單季收入超過 2018 全年一半收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也是去年騰訊 930 組織架構調整後首次公佈此項收入,更表現在多個行業的市場佔有率上。


在金融領域,4月份,騰訊與中國建設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方面合作共同搭建金融科技創新平臺。目前,騰訊雲服務的金融客戶已超過6000家,包括150多家銀行以及數十家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


在出行領域,騰訊與寶馬中國於7月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前,騰訊已和21家車企牽手,合作內容涵蓋了車聯網、自動駕駛、汽車雲、智慧4S店解決方案等,並推出微信車載版。


騰訊雲撥開“迷霧”


在政務雲上,騰訊起步頗為成功,近期,騰訊雲與河北政府、重慶政府相繼在打造城市文化標籤、助力本地企業數字化升級、智慧城市建設、本地數字化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達成合作,而騰訊雲深度參與的粵省事、廣東政務服務網、協同辦公系統三大項目,也助力廣東省在2018年各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排名中收穫第一,成為中國“數字政府”的創新範本。


對於海外市場,騰訊雲試圖通過加碼實現彎道超車。2019年,騰訊雲海外營收的目標是收入增長4-5倍,其瞄準的目標客戶主要包括中國出海企業、當地企業以及入華的國際客戶。據騰訊方面透露,截至2019年4月,騰訊雲的基礎設施覆蓋全球五大洲25個地區,運營53個可用區,數據存儲規模達到EB級別,並在全球部署了超1300+個加速節點。


總的來說,回顧這一年騰訊雲在各方面的強勢增長和公佈雲收入展示出來的自信,意味著去年騰訊 930 改革的成效已經初步顯露。


未來:騰訊雲的挑戰在哪裡


但我們也要看到雖然騰訊雲保持著百米衝刺的勢頭,但仍舊需要面對不小的挑戰。


英國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同比增長58%達到23億美元,阿里雲排名第一,其後依次為騰訊雲、亞馬遜AWS、百度智能雲。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雲和百度雲的增速分別為88%和92%,雖然阿里雲的增速放緩到47%,但在體量上騰訊雲仍不及阿里雲的一半,從營收規模來看,騰訊雲與阿里雲的差距存在1-2年的時間差。考慮到雲計算市場的馬太效應,要想趕上阿里雲,騰訊雲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騰訊雲身後的追趕者同樣來勢洶洶,尤其是華為雲憑藉其在硬件以及IOT領域的數據優勢突飛猛進,實力不可小覷。


而在騰訊財報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目前2B業務貢獻不明顯,短期仍屬投入期。2019年一季度騰訊首次單獨披露了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為218億元,同比增長44%,佔總營收比例為24.6%;第二季度,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229億元,同比增長37%,佔比26%。


在中國,雲服務市場才剛剛起步,騰訊雲能夠在過去幾年保持高速增長,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是因為本身體量就還不夠大。因此營收的高增長能維持多久,決定了騰訊雲未來的天花板。


隨著5G、IoT時代的到來,雲計算市場正在出現“多雲化”趨勢。企業不可能只購買一家雲服務商的業務就能滿足所有需求,而在C2B戰略、AI技術、數字化助手定位的加持之下,騰訊雲在這場雲計算浪潮中掀起怎樣的浪花,無疑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